一覺醒來,瀏覽著Instagram的最新動態。有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分享一張食物的照片,是盤綜合菠菜和甜菜的沙拉,淋上含開心果脆粒的糖煮蔓越莓醬,並說道:「10分鐘內就準備好這道美味的料理,三個寶貝都相當捧場。」

不過,這當真嗎?

接著還看到有朋友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上傳了參觀法貝熱博物館(Faberge Museum)的照片;其餘的分享還包括,乘坐遊艇觀賞克羅埃西亞的落日餘暉、參加阿斯彭思想節(Aspen Ideas Festival)論壇的與會者、搭乘私人直升機翱翔、在義大利穆拉諾島(Murano)體驗吹玻璃、跳進義大利藍洞(Blue Grotto)游泳、以及關於Instagram人氣王——各式酪梨吐司(avocado toast)的發文。

細數各式各樣的貼文,今夏我最喜愛的是一張藤織包的照片,包款上還繡著「FUCK YOU AND YOUR HAMPTONS HOUSE」(意即去你的、去你的漢普頓豪宅)字樣。而按理說,一般會寫出此種文字的人,實際上都擁有令人豔羨的宅邸。

然而生活真的如此美好嗎?

成為Instagram用戶已經兩年了,剛開始只覺得好玩有趣,首發圖片也顯得生嫩,是一張我的腹肌照,欲呈現在Barry's Bootcamp健身完的成果。

但如今回首,連自己都不忍卒睹,這種感覺就像使用應用程式Snapchat,噘嘴裝可愛自拍,或是前往希臘白色沙灘旅遊,卻分享機翼照一樣,皆造成反效果。

畢竟有哪些中年媽媽每天運動完,會上傳自己露出肚子的照片?屈指可數吧!

虛擬世界衍生的負面心理

無庸置疑,社群媒體已在你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過去,閒言碎語多半流傳於街坊巷尾或電話交談間,但如今,已被網路所取代。

大量的言論轉載於虛擬世界,且可再用編輯軟體加以潤飾修正,所以可以將啃披薩的無聊夜晚,加油添醋地描繪成在坎城的狂歡聚會。

因此就連我們這些生活未被社群全面掌控的人,每當開啟臉書或Instagram時,仍感煩躁。而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透露此種狀況為,受到「compare-and-despair」(比較與絕望)的心理因素影響。

近日,曾聽一位任職精神科醫師的朋友提及,門診裡的每位病患皆反應,社群媒體令他們感到侷促不安。甚至有位婦女還和醫生抱怨假期糟透了,而當醫生問起原因,她立刻秀出手機中朋友遊歷愛琴海的照片,說道:「看吧!我連她的一半都不及。」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Maria A. Oquendo指出,因為社交網絡不斷擴大,所以比較的心態也越演越烈

「從前我們比較的對象是同儕、是周遭的友人,且範圍僅限於工作和居住的環境,但是由於網路的興起,距離不再是問題,空間變大了,可以比較的對象也就變多了。」

約莫十年前,公關顧問公司Serious Business的合夥人Zoe Turnbull開始指導企業,利用網路社群經營品牌形象,但是演變到最後,Turnbull觀察發現,大家經營、行銷的對象卻變成自己而非公司。

Turnbull說:「時刻關注著自己的一舉一動,這是不健康的心態,容易造成壓力,產生負面的情緒,彷彿在社群上,非得要以最好的一面示人。」

若以聖經故事來比喻的話,Turnbull說社群就如伊甸園裡的禁果,看似鮮美多汁,其實是有毒的;「一旦亞當和夏娃吃下智慧樹的果實,就能擁有分辨之心;同樣的,我們要是得知網路世界的虛實,覆蓋其上的美麗魔法便會消失。」

走出社群網路下的制約人生

然而與網路社群漸行漸遠的,不僅僅是那些受夠炫耀文的人。去年秋天,澳洲女模Essena O'Neill坦承不斷地追求按讚數字,已經讓她快喘不過氣來了,並在個人網站中透露:「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上網,瀏覽著別人的美好生活,並試圖讓自己也同樣光鮮亮麗。」

O'Neill更在上傳至Youtube的最後一支影片中陳述,儘管Instagram有高達50萬人追蹤、即便每發一則業配文就能賺進約台幣48,000元,但拒絕再被社群操控,也不想再尋求陌生人的認同,說道:「在網路世界裡,我們有很多朋友,但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一樣孤單。

基於兩個原因,我也決定結束與Instagram的愛恨糾葛,從此分道揚鑣。

首先是有關名人猝逝的發文,近來有股速度至上,「搶第一」發佈的風潮,令人反感。而且每當清晨滑動手機頁面,看到了PrinceDavid BowieAnita Sarko隕落的消息,我總是要花點時間,才能自震驚中恢復。

再來是因為六歲兒子Luke。冬天時帶孩子去滑雪,我看著兒子衝下雪道,玩得開心;但是反觀身旁的家長,親子之間卻隔著手機螢幕鏡頭,父母急忙拍照,待稍後要用於社群,而為照片寫下的註解可能是:「以孩子為榮」。

不過背後的涵義則為,看看我的孩子有多棒!運動神經多好!一般普通家庭能來滑雪嗎?

滑雪結束後,Luke環顧四周低頭使用手機的父母,竟對著我說:「謝謝媽咪,一直都用眼睛看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