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所熱愛的事物,你願意付出多少來追求它?

今年六月過世的傳奇街拍攝影師Bill Cunningham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時尚。他所看見的時尚,名人簇擁的伸展台僅僅是一小部份,街頭一般人的風格潮流更令Bill專注,而在紐約街頭捕捉路人衣著的藍色身影,成為註記他一生的鮮明印像。

Hand, Collar, Blazer, Glove, Cuff, Camera, Costume accessory,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Costume, Belt, pinterest
1989年的Bill,抱著相機的神態在多年後依然沒變

跟著他的鏡頭走

Bill是這麼開啓他的一天:從租賃的、幾乎被底片文件櫃填滿的小工作室出門,在廊道上的暗櫃取出腳踏車,他騎上車穿越車陣,上街拍照,或者在紐約時報專欄截稿之前進公司,接著一頭栽入工作。除了街頭,所有和時裝相關的活動,包括時尚週、各種派對、宴會、開幕活動,都會看見他拍照的身影。因此他的照片永遠如此豐富,兼容名流、庶民和次文化。無論你是社交名媛、變裝癖或是斜戴著嘻哈棒球帽的青少年,只要風格卓然,充滿個人對時尚的獨特見地,Bill就像是能透視你這塊美玉的伯樂,充滿愛惜之意地把你收進底片裡。在紐約這樣一塊每個人都想出名的機會之地,Bill Cunningham 就像是某種品質鑑定的標章,名人們都想被Bill拍攝。然而Bill的眼裡並沒有階層,「服裝」是Bill Cunningham唯一重視的主題。

比起一般街拍攝影師習慣的正面取像,Bill更喜愛在人們匆匆走過時,快步截取他們的斜側面;他認為站在側面,更有機會捕捉一件衣服的正、側、甚至是輪廓的細節,拍攝伸展台時,他的視角也是如此選擇。Bill在《紐約時報》的On the Street專欄,容我這麼說,像是仔細搜羅、條列分明,卻生機盎然的服裝百科全書,每週他觀察且定調的潮流主題,如萬花筒般地躍然在版面上。像是入秋的紐約人,不約而同地開始穿起黑色、或踏著八公分以上的極細高跟靴;盛夏的紐約,花市裡的人群穿戴各種顏色的配件,或者某種藍色忽然佔據了每個女人的洋裝。時尚是活的,時尚是隨時變化的,時尚是充滿在生活裡的,從Bill的照片裡,我們總是能感受到那滿滿的關於時尚的能量。

Display device, Engineering, Cable, Gadget, Wire, Machine, Electronics, Electrical wiring, Multimedia, Television accessory, pinterest
Bill在工作室裡仔細檢視底片。

鏡頭外的反差

然而,相反於他照片裡令人血液沸騰的時尚脈動,Bill個人的衣著是絕對的單一樸素。身材瘦削的他永遠穿著從工具賣場買來的藍色工作外套,以及卡其褲與黑色帆布鞋;上背隨著年老和長期拍照而略顯彎曲,若不是拍照時積極,甚至可以說是渴求的態度和速度,你真會忽略這位不起眼的老先生。身為紐約人最想為他著裝的街拍攝影師,除了拍照,Bill幾乎沒有太多的生活細節,吃食不講究,睡在工作室裡由底片櫃圍起來的一張行軍床,梳洗是在工作室外的公共浴廁,幾位相伴多年的老鄰居,似乎就是他的社交生活。

Bill對於自己的生活選擇是很明確的,他太熱愛時尚了,太熱愛那變化萬千的關於美的文化,為了讓自己在其中趨近於純粹,其他一切不但盡量簡化,更力求與利益保持距離。為了捕捉被攝者最自然的樣貌,Bill覺得攝影師越像隱形人越好;為了他獨有的、對時尚的觀察不被媒體權力或其他有心者干預,他願意也曾經不支薪水;在拍攝場合為了保持客觀,他連主辦單位提供的一滴水都不喝。Bill就像是一位嚴謹的僧侶,也像是純真的唐吉軻德,歸納出獨自對抗大風車的哲學,守著「美」這個課題,就這樣修了一生。

那麼,為了所熱愛的事物,你準備付出多少來追求呢?

Green, Daytime, Text, Property, Infrastructure, Street sign, Sign, Line, Real estate, Signage, pinterest
為紀念Bill,紐約57街與第五大道交叉的街角重新命名為「Bill Cunningham Corn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昭旨

台大社會系,倫敦中央聖馬丁視覺傳達研究所畢。從電影《刺青》開始劇照工作,後續為《九降風》、《倪亞達》以及《寶米恰恰》等劇留下光影交錯的一瞬間,作品除了電影概念書《那一半》外,另有具田野調查精神的攝影集《台北男孩,這麼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