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玲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311日中午12點,台北氣溫20度,多雲時陰。一夥人說好了搭統聯客運南下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參加悍圖社的第31場重要展覽「硬蕊/悍圖」。

這檔由館方助理研究員周郁齡策畫的展覽歷時半年時間準備,目的是為了這即將邁入第20個年頭的台灣老牌團體,重新梳理其前身脈絡,以及定位它在當代藝術中的承接與轉化的角色。

Event, Team, Fashion, Crowd, Performance, Tourism, Stage, pinterest
國美館「硬蕊/悍圖」開幕式。文化部次長楊子葆次長(前右5)、司長梁永斐(前右4)、國美館館長蕭宗煌(前左5)與副館長陳昭榮(前右1)、前館長黃才郎(前左6)、策展人周郁齡(前左4),以及悍圖社藝術家及貴賓合影。(攝影/陳芳玲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國美館「硬蕊/悍圖」的檔案區展場。(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悍圖社歷史文獻。(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這一夥人輩分涵蓋圈內老中青,從藝術家到學者皆有。1110分,資深藝術家顧重光最先抵達約定處國父紀念館位於仁愛路的大門口。接續上車並坐在車子前方的還有潘麗紅、韓湘寧、黃銘哲、賴純純、何孟娟、黃琬玲、陶文岳、王焜生、白適銘、莊普⋯⋯而輩份輕的黃亦中、林浩白等幾乎坐在車子後頭。當然睡過頭或基於其他理由而自行前往的也大有人在。總之,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坐著四排式的大巴(45人座),空位僅約5個左右。

這趟路程稱得上順暢。12點半發車,下午2點半左右就抵達國美館了。

大夥大致逛了一圈展場後,陸陸續續前往開幕式舉辦處水牛廳集合。起初以為就是一般開幕式,未料還不到開幕時間3點半,現場已冠蓋雲集。與會來賓除了剛剛在大巴裡的重量級藝術界人士,還包括廣從屏東、高雄、台南、苗栗、台北甚至台東來的各方要角。舉凡:文化部次長楊子葆、文化部司長梁永斐、國立台灣美術館副館長陳昭榮、國立台灣美術館前館長黃才郎、台北當代藝術館前館長石瑞仁、台北市立文化局前局長謝佩霓、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陳冠君、世新大學教授駱麗真、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張惠蘭、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吳達坤、國藝會總監翁淑英、毓繡美術館執行長黃翔、獨立策展人胡永芬與蔡明君、藝評人孫曉彤、作家李維菁⋯⋯以及藝術家盧明德、李銘盛、張美凌、高雅婷、侯忠穎、凌瑋隆⋯⋯還有魚刺客爐主李俊賢和相關成員、女藝會成員們、數家畫廊老闆、拍賣公司負責人與知名藏家⋯⋯夯不啷噹地擠得現場水泄不通。工作人員急忙加擺椅子,就怕怠慢了諸位賓客。

正式開幕前,當地青年樂團「農村武裝青年」在一旁帶來表演。隨著歌聲與樂器的飄揚,現場氣氛愈來愈熱絡,彷彿一場闊別已久而期盼不已的同學會,彼此之間不僅噓寒問暖,打卡拍照,甚至直播現場互動。剎那之間,都快忘了同一下午在台北也有個超強吸引人潮的磁鐵(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的開幕記者會。(當然,藝術圈與文化界積極參與且支持的311反核大遊行也吸收了部分人潮。)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藝術家常凌。(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活在當下

悍圖社的成立得從30幾年前一群文化大學畢業的學長學弟談起。1980年,他們組成了幾個小的幫派。1985年,正式集結成一個有清晰理念的團體「台北畫派」——悍圖社的前身。他們在自己的土地尋找養分,向自己的文化紮根。

1997年畫派解散,然而在多元的當代藝術環境下,他們自覺不為主流接受,但「創作仍很彪悍」,因此1998年改組,以強悍的圖像為名,在圖像的基礎之上向多元媒體創作擴張。

一如黃才郎所言:「在裝置藝術與低限藝術普遍流行的年代,悍圖社出面提出自己的主張。其實悍的意涵很深。若能把這件事加以釐清,將有助於爬梳悍圖社之於台灣藝術史的作用。」

回顧過去,從早期的七星畫壇、台陽美術協會、青雲畫會、行動美術展、紀元展,一直到東方、五月,不難看見團體往往扭轉了整個時代氣氛,對台灣畫壇起到了引導的現象。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悍圖社成員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連建興早期作品。(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悍圖社成員從一開始的9位,中間有增有減,至今14位,包括: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民中、楊仁明、連建興、賴新龍、唐唐發、涂維政、鄧文貞、朱書賢、常陵、陳擎耀。他們以每年推出的展覽刺激創作動力,也持續邀請策展人以相異的角度或深刻的論述重新觀看「悍圖社」。2013年更與視盟共創獨立藝術空間「FreeS福利社」,除了無償提供年輕藝術家創作發表的平台,也擁有自主的空間發表成員每年的新作。

若探討「悍圖社」在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上的重要角色,正是在時間與空間內形成一共享的社群經驗,在團體內部形成跨世代的記憶分享與創作激盪,在團體外部持續與不同的機構合作創造串聯的可見性。

文化部次長楊子葆致詞時引用法國前總統席哈克曾經提醒人民的一句話:「Vivre avec son temps。活在自己的時代裡。」他期勉所有人應當先喜歡自己周遭的生活與社會所促動的創造力。「如果想了解和重建藝術史,我們必須喜歡反映我們時代精神的詩歌、文學與藝術。站在作品前,我們可以回想那些確實發生的社會事件與氣氛。那是我們的時代,我們的藝術家,我們的歷史。」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悍圖社歷史文獻。(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承啟之姿

「硬蕊/悍圖」一展的籌備始自黃才郎任內,但由於經費不足,展出計畫擱置了好一段時間。直到文化部「台灣藝術史平台建構計畫」彷彿及時雨般提供了協助,這才促成了重啟地方藝術史的書寫,回應蕭宗煌所謂的館方在藝術史及當代藝術上研究與推廣的使命。

官方經費補助之餘,是次展覽可見到台灣收藏家對於本土藝術的鼎力支持。不可諱言,藝術家創作之路的發展無法自外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收藏肯定。為了呈現14位成員創作史從過去到現在的縱深,以及成員彼此之間的網狀脈絡,展品來源除了藝術家自藏與國美館庫藏,各大藏家同步伸出援手。包含劉祖貴收藏的陸先銘《浮生若夢》、史金生收藏的郭維國《原子小金剛的救贖》、呂英菖夫婦收藏的連建興《寶藏巖之溫柔停泊》、譚精忠收藏的陳擎耀18幅「親愛的領導,我們愛你」全系列等,尚有大未來林舍畫廊、尊彩藝術中心、印象畫廊、雄獅鉛筆廠等私人單位提供部分作品。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唐唐發的拼貼裝置《擺攤》、《流動菜攤》。(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在「硬蕊/悍圖」一展中,策展人挑戰了「彷彿悍圖社前身史料已廣為人知使得探討可能性降低了」的觀點,特意在展館的檔案區和美術街,整理出一批文獻資料,一面鋪陳其前身在藝術機構與獨立空間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所推廣的藝術風格與理念,或是以群體戰的方式所分享的創作資源;一面則以冷調都會型現代主義作品還原藉圖像批判解嚴前後的政治風氣,同時如今已要價千萬元的吳天章的帝王肖像系列,以及國美館所藏的楊茂林「遊戲行為」與「肢體記號」系列、陸先銘《對她的仰望》、楊仁明《思考中的知識份子》、郭維國《新樂園》等,更建構了這個共同社群所經驗的集體記憶,回應地景觀察、情慾和知識分子認同焦慮等時代議題。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美術街展區,左為吳天章《關於蔣介石的統治》、《關於毛澤東的統治》,右為陸先銘《對她的仰望》、楊仁明《思考中的知識份子》、郭維國《新樂園》。(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既有對前頭的回顧,也有對個別的肯定,暢所欲言的「硬蕊/悍圖」在眾人的見證下,揭露了其獨特性與代表性。

對悍圖社而言,「硬蕊/悍圖」是一個完美的逗號,繼往開來的同時也將持續地為台灣美術發展書寫歷史。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藝術家涂維政。(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攝影/陳芳玲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pinterest
藝術家楊茂林。(攝影/陳芳玲 圖/國立台灣美術館)
Modern art, Art, Art gallery, Visual arts, Art exhibition, Tourist attraction, Museum, Floor, Flooring, Event, pinterest
楊茂林《遊戲行為——爭鬥篇》.油彩畫布.167×162 cm.1987。(圖/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