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義大利的Sonnet,是以十四行文字寫成的短詩、小歌謠,常被稱為十四行詩或音譯為商籟,於十三世紀逐漸成為一種定型的詩體。十四世紀的詩人Francesco Petrarca以十四行詩體向他仰慕的女性Laura傾訴愛戀,成為義大利十四行詩的代表。此一詩體後來傳佈到歐洲各國,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尤其盛行,其中又以1609年出版的Shakespeare 154首十四行詩為冠冕。

在詩裡行間中追尋莎翁

Shakespeare十四行詩中的第1~126首是獻給一位年輕男性,莎翁稱之為「my lovely boy」; 而127~152首則寫給一位女士,他稱之為Dark Lady (黑髮女士)或Mistress (小姐、姑娘)。換言之,莎翁大部分的十四行詩是寫給一位男士的,因此令後世學者對他的性傾向充滿了想像和臆測。典型的十四行詩是由男性以第一人稱向他愛慕的女士訴說渴慕追求,抒發情感,但是在莎翁筆下,內容由情詩擴大到對生命多方面的關注,例如愛情、時間、死亡、藝術與傷逝,題材的樣貌豐富。

詩歌在文學中本是最神秘、隱私的一種文類,一般認為詩歌與寫詩之人有緊密的連結,因此許多學者認為莎翁的十四行詩應該有自傳的況味,他們企圖透過詩串分析其人格品質及生平,並且作為瞭解他所寫的38齣劇本的一條途徑。莎翁十四行詩的神秘深邃如磁石般吸引後世研究者不斷地解讀他情感的歸屬,拼湊他生命的梗概。

Art, Interaction, Illustration, Middle ages, Painting, Artwork, Drawing, Mythology, Visual arts, History, pinterest
19世紀插畫家John Gilbert為莎翁的十四行詩所繪製的插圖

體會十四行詩的美好

如同中文的唐詩、宋詞,十四行詩的格律、押韻皆有規範,但隨著歷史演變,這些定型的格律也有所改變。而簡短且意義完整的十四行詩,非常適合朗誦,但需特別注意每一字的輕、重音節以及行尾的押韻。讀詩不需求甚解,也不可能有完全的理解,而宜享受聲音的悅耳,咀嚼詞藻之美,沈浸在音節起伏的律動中。我們可由<Sonnet 18>來一同賞析: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怎樣能把你比做夏日?

你比它更加可愛而溫婉:

疾風無情擊打五月嬌蕊,

夏季的租期如曇花一現。

有時天庭之眼照耀熾烈,

往往它的金光轉為陰暗;

一切美好不免凋零消謝,

聽憑機緣或時序的摧殘。

唯君永恆之夏永不凋零,

君之花容青春永駐長存;

死神難誇你徘徊其陰影,

因你定格在永恆的詩文。

但凡世間存氣息鑑文采﹐

此詩長存君亦與之同在。

莎翁對著他愛慕的對象傾心吐意,提醒他夏日雖然美好但韶光易逝;人生寄居於世,一生的壽命猶如租約,到期需要歸還,時間實非個人所能擁有,僅能短暫使用。世間生命雖有終點,莎翁自信他的詩歌可以流傳後世,而被愛慕者的美好容顏得以保存在這首詩裡,獲得不朽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邱錦榮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對Shakespeare與其文學有無比熱情,現為台灣莎士比亞學會秘書長,近年致力於莎劇教學,並積極地推廣Shakespeare作品於生活中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