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索尼影業宣布《猜火車2 T2: Trainspotting》從院線撤檔,只參加金馬奇幻影展,讓四場票券在開賣五秒鐘就被搶購一空,即使影展史無前例再開四場,「秒殺」盛況依舊。在片商的「斬釘截鐵」與影迷的「趨之若鶩」之間,何以存在如此龐大的落差?

再續前傳

這要話說從頭:20年前,由Danny Boyle執導、John Hodge根據Irvine Welsh同名小說改編的《猜火車 Transporting》,以愛丁堡四個稱兄道弟的癮君子糜爛頹唐的生活為藍本,

兼容了寫實逼真的細節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大膽的攝影、剪輯,加上完美的選角與音樂,

引爆了英國影壇,意義不下於Quentin Tarantino執導的《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對美國電影的劃時代影響。

Room, Leisure, Photography, Vacation, Furniture, Black hair, pinterest
Rex
近期也經數位修復而上映的鉅作《黑色追緝令》。

回頭翻閱當年的電影年鑑,《猜火車》的台灣票房連年度前50名都搆不著。但當初它以獨立製片的姿態被引進,本來就不應與好萊塢大片規模相比,票房表現已算不錯。再者,

相較於大多數下片就被遺忘的電影,其文化影響力更不能小覷,影響所及,儼然成為影迷必修片。
Clothing, Leg, Trousers, Coat, Jacket, Outerwear, Standing, Denim, Suit, Street fashion, pinterest
Rex
由癮君子生活為軸的《猜火車》,除了劇情之外,攝影、剪輯亦是觀影亮點。


其實,《猜火車2》的原著《春宮電影》早在2002年就已出版,

電影之所以姍姍來遲,除了珠玉在前的壓力,原班人馬要重組,自是必要條件,只是這一拖,就是悠悠20年。小說裡的時間差,到電影裡被放大了兩倍。

光陰,顯然是《猜火車2》最重要的母題。20年前捲款離開的Ewan McGregor回到了愛丁堡,要怎麼面對欠下的兄弟債,以及自己的過去?所謂「近鄉情怯」,大概就是不敢放下唱針,聽那首當年跟著搖頭晃腦的黑膠唱片吧!

《猜火車2》最「任性」的地方,在其形式、風格都跟20年前的《猜火車》互通聲息。

亦即直接把沒看過或對首集無感的觀眾,排除在外。而且非常「執著」地勾勒時光帶來的影響。Danny Boyle惡狠狠地把鏡頭往演員臉上的風霜、腰上的贅肉靠緊,因為這些比演技更具說服力。

Blue, Electric blue, Photography, Recreation, Performance, pinterest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猜火車2》原班人馬重聚,流露懷舊之感。
時光旅程

還記得當年Ewan McGregor把「選擇生活」這個反毒標語,以連珠砲的方式噴射出: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他媽的大電視機、洗衣機、車子、CD、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低率貸款;選擇房子,選擇朋友,選擇休閒服跟搭配的行李箱⋯。

Lighting, Shoe, Bottle, Drink, Distilled beverage, Barware, Alcohol, Picture frame, Wood flooring, Drinking establishment, pinterest
Rex
20年前的《猜火車》犀利寫實,引爆英國影壇熱議。

20年後,變成了:選擇名牌內衣,彷彿能讓無望戀情起死回生;選擇喀什米爾毛衣絲巾,模擬讓自己快樂的感覺;選擇iPhone,由中國工廠跳樓女工製造,再把它塞進你的夾克口袋,而這夾克剛從南亞火燒成衣廠運來;選擇臉書、推特、IG對素昧平生的人散佈黑特文;選擇更新你的個人檔案,告訴全世界你早餐吃了什麼,期望某處的某人會在乎;選擇網搜前任,就為了確定他們看起來比你還糟⋯。

人們被社會主流價值制約的情況,不見得有所改變,但生命的軌跡,卻可能迎向截然不同的月台。

《猜火車2》的主人翁們再聚合時,導演不斷翻騰出第一集的影像,甚至回推到更早的從前(童年)。以致於當年極度犀利的神作,進入其續集的通關密語卻是「懷舊」。正如片中人所言:

「我們都是自己青春期的觀光客。」

懂了就淚流滿面,不知所云的話便無動於衷。影展影廳內絕大多數都是朝聖者,我完全理解那股坐到演職員表放完而爆出掌聲猛擦眼淚的激動是為哪回事,但它是否等同或適用於當今主流觀眾的價值?片商猶豫,然後否定了。

Natural landscape, Grass, Tree, Grass family, Adaptation, Plant, Soil, Photography, Tourism, pinterest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猜火車2》20年後回歸大銀幕,讓影迷無不激動朝聖。

影展已經結束,沒買到票上不了這輛光陰列車的觀眾,DVD六月問世,無法在戲院感受集體憑弔的儀式,就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旅程吧


聞天祥

16歲開始發表電影文字,20歲起為臺灣各大報撰寫影評及專欄,投入影評書寫已30年。而在文字之外,曾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也受邀出任國內外電影獎評審,現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