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來就不只是藝術與娛樂兩造的拔河而已,更是政治、經濟、社會等意識型態交相影響下的產物。

電檢,則扮演了把關的執行角色。電影檢查制度本身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也絕非台灣獨有。過去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曾讓電檢委員包辦了遠超過職責應有的任務,甚至越俎代庖地負起藝術批判與思想檢查的工作,其結果是一連串今天看來不免啞然失笑卻又不勝欷噓的禁演片單。

片裡片外皆嘲諷

我大概可以理解Stanley Kubrick編導的《發條橘子》在45年前送審被打回票的理由。這部可以被當作科幻片、政治寓言、青少年、犯罪電影……各種型態來看待的影片,描述一個生活在未來英國的少年惡霸,帶著狐群狗黨到處為非作歹:強入民宅、打劫強姦,無惡不作。

instagramView full post on Instagram

終於有回因為落單而被警方逮捕,經由一連串「洗腦」與強迫「治療」,他被剝奪了自由意志,成為連一點行使暴力念頭都不可以有的人。不料恢復「正常」的他,從作惡者變成了受害者,在政治及輿論的壓力下,有關當局只好再想辦法「恢復」他的能力,甚至還得「展示」給外界「觀賞」,說有多諷刺就有多諷刺。

Black, Black-and-white, Monochrom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Facial hair, Photography, Moustache, Beard, Style, pinterest
《發條橘子》導演Stanley Kubrick。

本片從1972年被禁,聽說以前每三年送檢一次,回回碰壁,但試到哪一年才停止,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透過各種管道(地下錄影帶、MTV、社團、影展)親炙這部經典的本地影迷,卻又不計其數。如今解禁上映,重要的不是終於可以看到(因為很多人都看過了),而是再也不成「禁忌」。

這部從刻畫暴力出發,最後卻揭櫫政治才是最大暴力的奇片,過去最讓當局吃不消的,應該不是它對暴力深具啟發性的探討層次,而是對於權威體制不留情面卻又擲地有聲的的嘲諷吧!

當然,對於性的種種大膽鋪陳(性與暴力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也是關鍵因素。

正面負面論藝術

當年對《發條橘子》反感的,豈止台灣電檢。在英國,有人對導演發出威脅恐嚇,幾乎危及身家。原著作家Anthony Burgess對於電影讓本書成為他的畢生代表作也不太是滋味,一來是不甘電影搶了鋒頭,更重要的原因是電影根本沒有忠於原著。

Hand, Table, Tableware, Grandparent, pinterest
英國小說家Anthony Burgess為《發條橘子》的原作者。

不過真要計較,九泉之下的樂聖Beethoven若知他的「第九交響曲」被用作性與暴力的背景音樂,不知作何感想?至少我確定被類似對待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導演兼男主角Gene Kelly就不太開心,畢竟他嘔心瀝血的經典名演成了狂徒色樂的陪襯。

但Stanley Kubrick翻轉與解構古典及流行文化的功力,實在不容小覷。

走在太前面的結果,是讓他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劇本,不過全數敗給《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但誰在電影史上發光更久,答案不辯自明。

笑談禁片,目的並不是以「今日之是」笑「昨日之非」,除了檢討電檢機制對整個文化生態的影響,甚至也警惕目前我們所處當下對待電影的態度與觀念。

電檢與分級是「必要之惡」,但如何在把關之際,不讓它淪為藝術創作的五指山或緊箍咒,不是時代的問題,更是人的心靈與視野的問題,如果我們先封閉住,面對再好的作品,也是枉然。

Face, Facial expression, Chin, Forehead, Smile, Head, Facial hair, Nose, Mouth, Tooth, pinterest
導演Stanley Kubrick被禁演的另一部作品《鬼店》,1980。

充滿原創力與觀點但被暴力色情政治等標籤纏身的《發條橘子》都解禁了,Stanley Kubrick另一部被禁得更莫名其妙的《鬼店The Shining》也可以試著闖闖關了吧!


聞天祥

16歲開始發表電影文字,20歲起為臺灣各大報撰寫影評及專欄,投入影評書寫已30年。而在文字之外,曾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也受邀出任國內外電影獎評審,現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