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有則讓人看了不知如何反應的新聞:日本每年平均有1800人因鹹豬手被捕。

由於定罪率高達九成,許多男性擔心自己無辜受害,開始投保「電車痴漢冤枉險」。保險公司每月可賣出數百份,銷量還在不斷攀升。我完全可以想像:在上下班時間,極其擁擠的都市電車上,誰都可能被摸一把。監視器不易照到,加害難以定論,誰都可能被冤枉。

既然被定罪意味身敗名裂,投保本身或許也就成為一種象徵,告訴法官我真的不是癡漢。

People, Crowd, Street, Sunglasses, Town square, Protest, Public event, Pedestrian, Goggles, Rebellion, pinterest
Getty Images
世界各地亦有許多爭取女權的遊行在街頭陳述己見。
加害者的末日?

六月新聞今日再看又是另一番意義。《紐約時報》披露Harvey Weinstein長達30年對諸多女星的性侵害之後,引發全美乃至世界各地對「性騷擾」的再思考。隨著#MeToo運動野火燎原開展,男女受害者不斷現身指控,另一種聲音也隨之而起。

Public speaking, Orator, Speech, Spokesperson, Event, pinterest
Getty Images
美國電影監製Harvey Weinstein受到多位女性指控性騷擾。
「我們不是縱容性暴力,或是否定女性受害者的訴求」

法國世界報一篇聲明,提醒世人當運動成為獵巫,網路公審怎能保證不會錯怪無辜?這可不是「電車痴漢冤枉險」所能解決的事。 #MeToo會成為獵巫嗎?或許古典音樂界的例子能幫我們釐清狀況:

當三位聲樂家和一位演奏家出面指控81歲指揮家Charles Dutoit,波士頓、舊金山和雪梨交響都立即表示不再與他合作,紐約愛樂、芝加哥交響和克里夫蘭樂團也取消本樂季和他的演出。

Music, Musician, Orchestra, Conductor, Event, Bandleader, Concertmaster, Classical music, Musical ensemble, Composer, pinterest
Getty Images
在音樂界惡名遠播的瑞士指揮家Charles Dutoit。

為何不給Dutoit申辯機會?因為他早已惡名昭彰(我都有認識的鋼琴家友人被他騷擾過),只是一直缺乏著力點趕他下台罷了!

雖然他還在國際舞台,但不再權傾一時,也未擔任真正重要的樂團總監,此時不除害更待何時?
Red carpet, Carpet, Dress, Flooring, Premiere, Event, Gown, Fashion, Formal wear, Award, pinterest
Getty Images
眾位影星身著黑色禮服出席第75屆金球獎,以行動力挺「TIME\'S UP」運動。
受害者的黎明?

是的,Dutoit的處境不讓人意外,甚至也不是新聞。數年前他被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蒙特婁交響樂團開除,原因就是「長期言語與肢體騷擾團員」。但為何經過如此風波,他仍能遊走各地指揮?問題在於反制力量不足。

若沒有#MeToo運動,Dutoit與「Dutoit們」永遠扳不倒,依然會在樂界呼風喚雨。

#MeToo所能扳倒的,很抱歉,也只有邁入衰年的Dutoit,還有幾近退休狀態的James Levine。同樣來自業界友人的親身經歷,性騷擾或性侵害慣犯,尚在樂界掌握大權或頭角崢嶸者,仍然所在多有,而且顯然還會繼續吃香喝辣。

instagramView full post on Instagram
殘忍的事實是,按下性騷擾或性侵害板機的不都是情慾,還往往是權力。

本質上這仍是一場角力,只是這次筆和劍一樣有用,或許更有用。也因如此,#MeToo運動固然可喜,更要小心謹慎。一旦電車癡漢被證明無辜,風向很可能從此逆轉,毀掉得來不易的成果。愈是沸沸揚揚,愈需要慎思明辨。畢竟,即使#MeToo能將大明星推倒,Trump卻依然在白宮繼續推特,這波怒火浪潮最終能帶來什麼改變,就讓我們繼續觀察。


焦元溥

國小時因Brahms的《悲劇》序曲而沉醉於古典音樂的魅力,自十五歲起於報章雜誌撰述樂評。曾專修於國際關係領域,但無法割捨對音樂的傾心,爾後取得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其作品涵蓋甚廣,從樂曲研究解析、音樂家專訪到國際大賽報導,都能看到他的獨門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