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女性影展這圈子就像是緣分

羅珮嘉大學就讀大眾傳播學系,畢業後曾在公共電視台擔任節目助理,這份工作讓她驚訝於非營利單位可以不為一般觀眾而生,即便是非偶像明星、不起眼的普羅大眾,只要有著不平凡的故事都值得被關注。這樣的經驗對羅珮嘉影響深遠,她了解到影像可以不單是大眾主流媒體,自此羅珮嘉從金馬片單起步,開始對一般人沒耐心看的電影感到躍躍欲試。隨後,她去了倫敦大學攻讀電影理論,沒想到回台後在求職網站投出的三百多封履歷幾乎石沈大海,這讓抱回碩士學位的羅珮嘉感到緊張。就在這時候,她從當時的藝文報「破報」獲知女性影展在徵兼職字幕審稿專員,需要懂英文、愛看電影、不怕踢館也不怕錢少,這些條件與羅珮嘉不謀而合,於是誤打誤撞的踏進女性影展的大門。剛開始,她也沒個正式的任務,每天被指派去補不足的人力坑,補著補著漸漸成為老闆心目中的接班人人選!雖然她也曾短暫離開才又回來女影,但中間的過程都化成經驗,讓她在對性別議題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後回到女影接下策展人的位置。對這一遭羅珮嘉這麼形容:「有點像是緣分」。一開始接手女影,每天忙的昏天暗地,長時間埋首研究如何策展、如何經營一家非營利組織?但她堅持下去,事情漸漸變得游刃有餘,她知道該將力氣該花在哪裡才能事半功倍!

Forehead, Singer, Child, Black hair, Performance, Art, pinterest
羅珮嘉

應對進退的身段,選擇適宜的合作夥伴

作為一個策展人,工作內容無非與策劃的節目有關,做影展的團隊即是沈浸在選片、分類影片、討論影片及思考如何激發觀影者對影片的討論等等。而一場影展,除了好的影片外更需要延伸活動,像是嘉年華會、運動會等吸睛創造話題與人氣的活動都是重要的一環。有的影展有固定的資金注入,而有的非官方影展則需靠著資源交換與提案籌募資金,女影即屬於後者。因此,女影的精彩片單向來得來不易,在金錢與各項資源匱乏的環境下,每一次發出的片單邀請與影展籌備過程都儼然是場硬仗。

在此環境下,一位影展策展人要在圓融中保有性格,在表達自身立場的同時亦能適當地應對進退,必須了解投資者與觀眾的需求,致力創造雙贏的局面。同時,即便資源可貴,仍需懂得判斷適宜合作或與主旨相互牴觸的邀約,例如內衣廣告的資源豐盈,但過於物化女性的特質卻不適合女影,即使誘人仍需婉拒。

透過女影片單,解開大眾心中的結

Snapshot, Singer, Textile, Thigh, Japanese idol, Jeans, Performance, Talent show, Style, Top, pinterest
羅珮嘉

身為女性電影浪潮的推動者,羅珮嘉其實時常受到女性攻擊。曾有部片描述一位媽媽因為婚姻不開心決定追求自己的生活,於是成為單親媽媽,這部電影讓許多傳統女性衝向羅珮嘉指責電影有著不好的思想!這樣的狀況不單發生在年長女性身上,就連部分年輕女性都會說出女性就該遵守三從四德的束縛觀念;甚至不少新移民女性也大方表示自己並不想獨立,只想仰賴老公供養。初始,這樣的情形讓羅珮嘉感到訝異,她預設買票進場的女性皆有著基本的獨立觀念,沒想到事實如此大相逕庭。

但影展的作用也在這群人身上逐漸發酵,有些一開始攻擊女影的人們在經過三四年跟著影展觀賞不同作品後,回饋女影自己開始理解電影想要傳達的道理-像是原來那樣的事情叫做家暴,她們一直以為老公打自己是應該的。另外也有人在幾年之後會開心的跟羅珮嘉分享:「老師我離婚了,我真的知道那個叫性別暴力!」 其實對很多鄉下人來說性別暴力、性別議題是她們從來沒有的概念,女影的目的就是透過影片淺移默化讓她們了解這樣的觀念。

羅珮嘉在某個鄉下播放影片時曾有阿伯大罵:「妳幹麻放同志電影給我們看,我們這邊不需要這種電影!」隔年她們回到同一個地方放映酷兒電影,遇到另一個阿伯說了同樣的話,這時去年那位阿伯卻站了出來,他說:「這就是我們鄉下人應該要學習的地方,去年我也看不懂,但是因為不懂我就開始去了解,了解這個議題、了解她們的處境,今年再看我就懂了。」第一年接觸的時候或許阿伯因為無知而封閉,但第二年當他如此回應時,羅珮嘉知道她們的目的達到了,當時真的很感動!

也曾有位流浪漢在看了一部以色列男性變性女人的心路歷程電影後淚流滿面,他說自己終於理解兒子的內心,並透過女影的協助找到十年沒有聯絡的兒子,見面時兒子已變為女兒,但父女兩人由衷地彼此理解接納。女影播放的電影,並不是鼓吹大眾出櫃或是變性,而是希望大眾透過電影去了解這些名詞的意義,不再濫用貶抑的名詞讓言語造成傷害。

中西方女性導演的變化

羅珮嘉經手過眾多女性執導的電影,問及不同年代的女性電影風格,她如是回答:「這問題很有趣,中西方應該分開來談。西方自七零年代開始,出現具實驗性、獨立性且抗拒主流的女性執導電影,她們會激烈地拍攝陰道獨白之類的影像,對陰道的處理方式與東方相當不同。而八零年代、九零年代西方女性議題的電影反而越來越少,許多女導演不見得專注於女性議題,開始轉而拍攝動作片、科幻片等不限於女性議題的作品,感覺上雖然風格越來越多元,但就純粹女性電影的數量來看是逐漸變少了一點。台灣剛好相反,先是出現由男導演拍攝女人為主角的故事,女人當主角的故事無非是從女人的視角談論自己生活,而後漸漸發展出女性主義電影,開始強調女性自主與主體性。以近期《日常對話來說,黃惠偵拿自己的故事去講述一個媽媽是女同志的家庭,在過去誰敢說自己媽媽是女同志,而現在她將這件事透過鏡頭赤裸裸公開,甚至攤開家裡一些比較不堪的事情。這樣的電影在七八零年代的台灣不曾出現,當時沒有人敢說這些事情。台灣進步了,但台灣的資源太少,平台也太少,不足以去承載這些茁壯的電影。」

羅珮嘉心目中的女性主義電影一定要由女性執導,內容要夠衝突夠寫實夠生活面,且角色決不過於美化。其中,她對2014年一部西班牙片《瘟疫》相當推薦,雖然沒有在台灣正式上映,但影展首次播出後出現完售的盛況,觀眾的評價也幾乎是滿分。這幾年東歐、白俄羅斯與東南亞的女導演電影較具風格化,喜歡相關電影的觀影者可以多加留意。

此內容來源為 youTube,該網站能找到相關內容或更多資訊。
《瘟疫 The Plague》|2014女性影展
《瘟疫 The Plague》|2014女性影展 thumnail
Watch onWatch on YouTube

WE RULE 女力崛起

對於近期崛起的電視影集,她推薦《勁爆女子監獄》、《華麗女子摔角聯盟》以及《親愛的白人》三部影像作品。在《勁爆女子監獄》中將人生百態處理的很自然,不避諱的講述女女戀情,訴說不同國籍與不同世代的故事,年齡層寬廣,呈現強烈的人性。《華麗女子摔角聯盟》則是一批黑馬,一開始看覺得有些無味,但當故事來到第六第七集的大轉折,完全大翻身,意料不到!《親愛的白人》討論的則不只是女性議題,更挑戰社會體制。它以女性為主題,講述種族歧視、校園階級等議題。劇中主角身為黑人,但交友與情感狀態都不乏與白人來往,雖然如此她的立場卻仍是站在抗拒白人的位置,相當衝突。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的運鏡具有實驗性質,有著一鏡到底的鏡頭,讓影片相當具有當代感。

影展百花齊放的年代

對於台灣目前舉辦的影展,羅珮嘉特別欣賞由一位外國人舉辦的「城市游牧影展」。這個影展同樣沒有資金,全靠與朋友資源交換,但總是會辦一些像是野餐的好玩活動,讓影展像是party一樣。羅珮嘉說自己向來欣賞這種非官方、缺乏資源,卻能將想做的事情做得很fun的人!

說到台灣影展相較國外影展的差異與優勢,羅珮嘉坦率地說台灣到處都可以辦影展,不論何種內容哪類素材都可以包裝成影展,就像快時尚般輪番上演香水影展、男人影展…… 不見得針對一個議題或與電影真切相關,只要想辦活動都可以包裝成影展。因此,現在的影展是很入世的,以前的影展則很出世,帶著濃厚的藝文氣息。快時尚般的影展是台灣的長處,也可能會是一種缺點,但這需要再觀察兩三年才會確定。羅珮嘉也提到這幾年台灣女性影展的票房有著持續進步,這代表了台灣一部分的觀眾看電影不只是為聲光刺激,而是渴望了解議題,所以應該以分眾思考的觀念讓影展之間良性競爭,這對台灣影展環境才是比較好的方式。

女性特質的自信姿態

談到欣賞的女性特質,羅珮嘉分享道,重要的女性特質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不會讓歷練跟內涵隨著年紀增長失去光芒,反而越來越有風采。她舉例說:「像是鄧惠文鄧醫生就很有內涵,她十分成功卻很親和,也很願意拉拔後進,獨立有思想的特質是我一直很欣賞的部分。」

Skin, Snapshot, Fun, Smile, Room, Black hair, Long hair, Photography, Vacation, Tourism, pinterest
HBZ

說到自己,羅珮嘉自認小到大一直不是個追求成為winner的人,就像電影《小太陽的願望》中很多loser,她成就自己的方式就是一直傻傻的做著自的事情。她說:「我沒有一個很強大的企圖心去要求自己做一個成功的女士,每當聽到這些說法自己都會覺得『驚驚的』,壓力很大。因此我會排斥主流的價值觀,我很期許自己保持簡單,即使是個loser也可以很開心的做自己想要的樣貌。」羅珮嘉坦言虛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忘記滿腦子的企圖心也要有講得出口的決心,空有理想,沒有與人互動、付諸行動也沒有信心去接受考驗跟磨難怎麼會做得了事!

Sitting, Reading, Smile, pinterest
羅珮嘉

面對靈感的汲取,她認為不論何時人都有枯竭的時候,但老天一定會安排某個時間點讓靈感浮現,因此需要有耐心,然後去找自己-看電影、跟人交談都好,枯竭這件事情會隨著年紀開始變化,然後你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個狀況。重要的是要學著去信任別人,有時年輕人的點子就是比較多、他的方法就是比你多,所以不要怕去分享自己的枯竭,去聽聽看別人的想法。

最後在採訪團隊的詢問下,羅珮嘉也推薦《都是陌生旅程的起點》、《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與《法式誘惑:賞—法國人如何玩味人生 探—法國文化的幽微精髓》三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與大家分享。另外,她提到影展的觀眾大多落在二十來歲與四十多歲兩個年齡帶,約莫是因為三十多歲的女子往往被社會壓榨,而不得閒也不得錢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她希望未來女影能更為拓展出去,不限於台北,而能在院線電影院上映,讓大家願意自主買票入場,讓欣賞這些電影不專屬於文青和年輕人,而是成為所有年齡層觀影者的日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