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如歌的行板》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陳懷恩,這次以第二部紀錄片《曼菲》,入選2017台北電影節閉幕片。歷時三年製作,他以羅曼菲的舞蹈創作為主軸,透過訪談與影像資料呈現這位舞者、編舞家與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生命樣貌,帶領觀眾一起思考創作與生命的關係。

不是我選擇了舞蹈,是舞蹈選擇了我。

從5歲就開始學習舞蹈的羅曼菲,雖然沒有因此就讀相關科系,但台大外文系的背景,讓她擁有與傳統舞者不同的詮釋觀點,在表現動作能更細膩傳達動作背後的情感與意念,而非淪為技巧上的雕琢。

羅曼菲所跳的現代舞,是一個讓很多人、包括導演陳懷恩都覺得「看不懂」的藝術,要用電影來敘述舞蹈這一不同類型的藝術,確實備受挑戰。

導演陳懷恩認為「在所有的藝術裡面,舞蹈是最早有的,也是最難被理解的,易碎的,繪畫、文學可以讓人看到一幅畫、一本書,但舞蹈是人走了,什麼都沒有了」。

Entertainment, Dancer, Performing arts, Dance, Performance art, Choreography, Performance, Event, Concert dance, Modern dance, pinterest
杜可風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羅曼菲在雲門舞作《輓歌》中的表演,1991

就這麼一直轉下去,我就自由了。

1989年,羅曼菲以十分鐘的旋轉獨舞《輓歌》,在現代舞蹈界揚名立萬,並被《紐約時報》評為「壯麗大氣」。這段舞的表現方式,充分展現羅曼菲對舞者能量展現的體會:

「舞要跳得好看,就是像在懸崖邊,就要掉下去,但還沒有掉下去的那一剎那!」

導演陳懷恩原本不認識羅曼菲,在拍攝過程中,逐漸發現她為何有這麼多朋友、為何會有這麼多人懷念她。透過逐一的訪談,重現他們記憶中的羅曼菲──熱情、沒有架子。雖然不是什麼太驚喜的答案,但正是這樣的平等、溫暖令人難捨,

「畢竟,一片森林少了太陽,該怎麼呼吸?」陳懷恩說,這些都是羅曼菲最珍貴的人格特質。

Green, Blue, Nature, Water, Tree, Turquoise, Leaf, Grass, Sky, Atmosphere, pinterest
藝碩文創提供
《蘆葦地帶》

記憶會讓生者和逝者永遠融合在一起。

《蘆葦地帶》是舞蹈家羅曼菲在罹患癌症之後的第一部創作,羅曼菲說,蘆葦代表生者與死者共同存在的空間,其實是藉此機會安慰自己:

「人活著或走了,都在那個空間裡,不必害怕分離。」

2005年9月30日,羅曼菲在醫護人員的護送下,坐著輪椅到中山堂看《胭脂扣》排練,這是她最後一次看排練,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什麼病都沒折騰過,氣定神閒地評論著。

Black, White, Photograph, Black-and-white, Monochrom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Snapshot, Standing, Human, Photography, pinterest
許培鴻攝影,藝碩文創提供
羅曼菲最後一次參與舞作排演的身影。

這段情緒滿溢的歷史畫面在導演陳懷恩的處理下,更能體現這位翩然舞者面對死亡的灑脫與無謂。她重病時曾說:「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我不會向任何人say goodbye,就當我在隔壁房間睡覺。」

難道羅曼菲不會不捨嗎?大概是幸運和幸福抵消了種種慨嘆吧。別急著惋惜她走得早,因為她本是遺落紅塵的天使,玩累了,先回家了。

White, Black, Photograph, Face, Black-and-whit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Head, Monochrome, Beauty, Shoulder, pinterest
劉振祥攝影
羅曼菲首次個人舞展《羅曼菲舞展》,1987

至於為何片名叫《曼菲》,而不是《羅曼菲》?導演陳懷恩說,他無意用影片來呈現一部羅曼菲的傳記,因為每個人心中的她可能都不一樣;

而《曼菲》比較像一個概念,希望用「思念來呈現一個人的故事和她走過的路。」

紀錄片《曼菲》,9月15日上映。

此內容來源為 youTube,該網站能找到相關內容或更多資訊。
2017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曼菲 MANFEI
2017台北電影節|閉幕片|台北電影獎:紀錄片|曼菲 MANFEI thumnail
Watch onWatch on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