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我並不是個對數位科技一開始就大敞雙臂迎接它的人,相反的,由於不夠瞭解以及我的批判性格作祟(這是長久身為傳統媒體編輯記者的習性),因此對數位科技戴起了有色眼鏡來看待。

不瞞你說,我甚至還曾經一度將所有目前環境亂象的源頭通通指向它,像是個衛道主義者般拒絕理解關於它的一切……

直到BAZAAR經營權轉回母公司美國赫斯特集團後,在不得不需同時統整平面雜誌與網路平台後,即便是對數位科技抱持「懷疑論」的我,無論如何都得有將頭洗下去的決心。於是,在打開腦子大量吸收新知的必要態度下,我的數位思維也逐漸一點一滴地架構而起。

數位,是個關乎你我未來的方程式

掐指算算日子,從BAZAAR網站籌備期到上線至今,我竟在分分秒秒的BAZAAR網站管理上度過近20個月的時間。說真的,20個月一點都不長,但是我所吸收到的知識與相連接出的觀察,卻每每讓自己震撼不已。

對於網路後台技術端與網路相關用語的「鴨子聽雷」,是我初面對數位世界時的最大困擾,甚麼是SEO,甚麼是GA,又甚麼是PV……,腦袋畫了一個又一個的問號。

更現實的打擊是,原來我認得的FacebookGoogleInstagram雖然都是數位科技中的一環,但是我「自認」了解的環節,經由得到更多正確知識後,才猛然驚醒原來好多的觀點不但是末端中的末端(也就是僅在消費者使用的邏輯中打轉),甚至還有很多都是錯誤見解。

像是like數少就代表影響力低迷嗎?點了like的人真的有好好閱讀嗎?自己所寫的每一則FB訊息會出現在你每個朋友的塗鴉牆上嗎?……相信我,當你了解越多時,會發現自己原來知道的是如此之少。我恨不得有一天有48小時或是72小時,來吸收更多的新知、演練與測試,無奈的是,我只有24小時。

Cup, Serveware, Finger, Coffee cup, Electronic device, Drinkware, Communication Device, Mobile device, Gadget,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pinterest

「數位科技在解決人類的未來問題」――這是我20個月來的體認。

怎麼說呢?想想看,你我周遭有多少人用智慧型手機、智能家電、上網訂購書籍或服飾精品;以及多少人每天在FacebookIGTweeter等社群網絡上滾來滾去的和朋友互通有無、在Youtube上看影音,或是在Netflex與愛奇藝上追劇、追電影;甚至用上Apple PaySamsung Pay來做消費時的付費,現金連掏都不用掏……。

你我其實早就在不知不覺間走入了數位世界的大門。但是我們的小小腦袋,真的清楚這浩瀚數位世界將掀起的未來變化有多大呢!

Finger, Electronic device, Wrist, Watch, Mobile phone, Hand, Display device, Gadget, Technology, Portab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pinterest

數位世界營造出的善與惡

前一陣子你應該對於勒索病毒在全球蔓延的新聞記憶猶存吧!它就像是現實世界中的強盜犯,只是它搶的是你我的個人資安內容,然後再用所獲得的資訊來向目標對象進行敲詐。聽起來很恐怖是嘛?

這就是數位世界中你不能不知道的知識,知道了至少可以明哲保身,才不會有一天即使足不出戶,一朝醒來卻發現自己竟然身敗名裂,或是家財散盡。

我並非在做恐嚇言論,這是數位時代如果妳我對數位世界知識薄弱下,可能導致出的一連串驚天噩夢。更別說如果做父母的若完全拒數位科技知識於門外,該如何和出生自數位世界的寶寶們溝通呢?

該如何引導數位時代的孩子們免於迷失其中、深陷危機呢?(至少會知道網路上聊天對象的照片可能是有心人作假,或是知道要如何聰明點別隨便和一位網路陌生人出去玩,知道如何求證…)

Traffic sign, Sign, Signage, Pedestrian, Road, Triangle, Zebra crossing, Pedestrian crossing, Street, pinterest

千萬別認為我是在告訴你,數位世界裡盡是壞蛋這件事。老實說,現實生活中的壞蛋也從來沒少過,只是環境在長期的觀念疏通下,大多數人累積了許多正確的防範作為,然而卻對數位世界裡騙子行為的運作模式卻認知甚少。

畢竟,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加速度影響也不過在這10年之內向上噴出的。你說,我們不該好好填充數位知識好趨吉避凶嗎!

事實上,數位科技真正震撼我心的,是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依賴它,然後我們也一步一步地被它擺佈著。

這擺佈不好嗎?沒有甚麼不好,我甚至認為因為科技的進步、大數據的運用,解決了許多產業人力不足、資源重複浪費的問題。

Hand, Arm, Finger, Gesture, pinterest

「病患看護」就是一個極需要科技輔助的產業,若有了大數據和機器人的搭配,病患家屬就可以無需因為照護與工作協調的問題,搞得全家人仰馬翻、精神焦慮,甚至發生長年照顧之後身心俱疲,釀成殺死病患與自殺的悲劇。

而且,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不但能24小時待命,還能照顧病患與老人們的身心、逗逗他們,即使照料不良於行的病人也能出力出的剛剛好,不會有扭傷腰、手的問題。如果還能巧妙運用在醫院,也能調節醫護人力工時過長的窘境……,聽起來很不錯,是吧!

全新型態的消費者行為

你或許會好奇,數位科技為何感覺像是忽然間快速地開花遍地呢!就我觀察,它和你我手上的這支小小手機一點都脫不了關係,尤其在智能手機到達人手一機後,因應消費者需求下,它一步步入侵且貼近了你我生活上的所有面向,並逐漸改變了你我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的所有行為。

而它背後的數位思維,如果我們不再加快「接受它」與「適應它」的腳步,你會發現你所認為安穩可以做到退休的工作,忽然會在某一天消失了!

是因為政府太無能嗎?企業主太爛嗎?其實是數位科技與機器人的搭配,讓低階工作性的內容更適合由他們擔任效能更好,因為機器不會累,不是嗎!

Stationery, Tool, Handwriting, Writing, Paper, Power tool, Desk, Office supplies, Ink, Measuring instrument, pinterest

我不是在危言聳聽,你想想當Google子公司DeepmindAlpha GO可以戰勝世界棋王,Amazon的無人機運送,Uber無人車的測試,以及超級電腦透過大數據運算能協助律師或醫師調閱過往資料,速度既快且精確時……,是不是這類的工作者將被轉走呢?

或許你看到這兒不禁害怕,會不會有一天所有人的工作全會被機器給取代了。事實上也不是這樣,只是我們得往更新、更具創意的路子去求發展,必須有顛覆過往既定的傳統思維、思考邏輯,大破大立的向前走。

「人是具開放性思考的」,這是目前人工智慧所沒有的,所以敢學習、敢嘗試、敢接納不同,成了身處數位世界時該有的定見。

Laptop, Learning, Product, Computer, Netbook, Technology, Electronic device, Design, Student, Personal computer, pinterest

面對新的消費者使用行為與習慣,若完全不理會大數據,一意孤行的以舊有經驗去落實;或便宜行事地空以大數據作分析,傻傻地不經小數據(依據消費者本身做的細微觀察)就進行回應式的執行,兩者都將在最後面臨東西賣不出去的苦果,時間只是一早一晚罷了。

這或許也可以推估,目前全球時尚產業發展緊繃背後的隱性因由,可能和現今時尚業的製作排程已經過於老舊,必須因應消費者需求著手來一場大革命有關。

「現秀現買」就可以改變嗎,我不認為,因為那還是在既定時尚產業邏輯之下所做的權宜之計。我倒覺得Amazon在進行的嘗試比較大膽,不但利用Alexa聲控機器人蒐集使用者穿著上的喜好數據,還在今年四月取得系統在客戶下訂單之後,能自動訂製並快速生產的專利,也就是未來在Amazon你也可以訂製你想要的服飾,是不是聽起來不禁會「哇」!

Fashion show, Runway, Dress, Fashion, Fashion model, Gown, Haute couture, Model, Hall, Fashion design, pinterest

被數位科技扭轉的媒體型態

至於,數位科技對我工作上的最直接震撼,是媒體不再是唯一的發聲管道!上百年來傳統媒體高高在上的地位與態勢,隨著數位科技的推進,讀者們對於媒體的認同進入了重新審視的階段。

尤其當社群媒體崛起,造就出個人為軸心的自媒體發聲權後,只要你有想法、有觀點,都能在自己專擅的領域上大書特書,而所擁有的粉絲數與動員粉絲的能力,更不斷進逼傳統媒體的地位。

尤其,在媒體為了養網站流量,求快、求多的發文數,卻無法求更多人力支援的情況下,當文章的可讀性與觀點不足時,是不是反而「敢講」的自媒體文章,讀起來更帶勁呢?!

Black, Black-and-whit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Water, Darkness, Font, Design,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Pattern, pinterest

全球媒體因為數位科技而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傳統媒體從廣告主身上獲取商業資金營運的方式,在自媒體號召力更大(導櫃消費力更大)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想衝出重圍,得有膽識去做顛覆與創新。

所以你會看到《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在網路上為讀者嘗試開創的新聞體驗,雖然革命尚未成功,但是大夥兒都還在不懈怠地努力著。

沒有人能告訴我甚麼是數位時代裡生存的捷徑,但是從很多人的經驗中,我得到的是只能不斷學習、不斷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與合作、不斷嘗試。

或許當我們有像國父孫中山革命11次才成功的堅定信念,那怕要100次,只要我們有打不倒、不怕數位語言好難懂,以充沛的好奇心持續向前,我想,你我都可以成為在數位世界中,建立美好烏托邦的一份子,不會怕被機器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