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後一幕,當她開始召喚天使,她將全場悸動不已的觀眾,帶入另一個全新的音樂領域之中,每個人都以為自己也有了翅膀。

純潔的天使!萬能的天使!

純潔的天使!萬能的天使!

Christine高舉著雙手,唱出神奇的呼喚。

將我的靈魂帶入天界!

突然,劇院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這樣的劇情,加上看到Christine,難道是《歌劇魅影》嗎?Bingo!沒錯,這的確是《歌劇魅影》,而且是Gaston Leroux於1910年出版的小說原著《Le Fantôme de l'Opéra》的文句。只是這裡的句子與場景其實也是引用,Christine唱的歌劇段落確有所本,那就是Charles Gounod 鼎鼎大名的《浮士德》。「《浮士德》、《浮士德》、《浮士德》,開口閉口都是《浮士德》,每週六、週三、週四,照例是《浮士德》。一直到今晚週四夜,還是《浮士德》。劇院還要公告『除非另行公告,否則續演如常』。」1863年的某英國評論,曾如此描述《浮士德》的熱潮。雖然現在此劇已經退燒,但它絕對足稱史上最受歡迎的歌劇,原因也不難理解:它以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分「自由改編」,劇情通俗簡單,場景多變且怪力亂神,旋律好聽效果絕佳,1869年到巴黎歌劇院上演時還增加芭蕾舞場景。

Entertainment, Performing arts, Performance, Stage, Performance art, Circus, heater, Acting, Theatrical property, Scene, pinterest
極受歡迎的歌劇《浮士德》的不同製作版本。
寓邪魔於聖曲

換言之,《浮士德》是一齣完全針對中產階級口味打造的歌劇。更「陰險」的招數,在於作曲家寡廉鮮恥地用宗教音樂筆法來寫畸情與激情。靈肉衝突本來就是精采題材,誰知Gounod竟大膽到把魔鬼場景或詛咒旋律寫得像聖歌,第四幕還有魔鬼現身教堂場景——這簡直是褻瀆神明!但愈褻瀆也就愈刺激,大家都要來過這種放肆的癮。

同樣設計其實也出現在《歌劇魅影》小說裡。作者結合報導紀實文學與偵探小說筆法,加上時代新潮流(Sigmund Freud對女性歇斯底里症的研究),Edgar Allan Poe的恐怖故事,以及Alexandre Dumas與Victor Hugo以降的法國小說傳統,仍是針對中產階級口味創造奇情故事。他也聰明地將歌劇台詞融入情節,特別是引用最受歡迎的《浮士德》,把愛情與魔鬼寫得互為表裡。《歌劇魅影》在1925年就有電影版,1937年更有中國版本《夜半歌聲》,就連音樂劇都在1976年有Ken Hill版。當然,真正大紅大紫,甚至可望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音樂劇的,還是1986年的Andrew Lloyd Webber版。

Performance, Event, Photography, Musician, Performing arts, Music artist, Stage, Musical, Music, pinterest
Rex
1986年的《歌劇魅影》讓詮釋魅影的Michael Crawford與飾演Christine的Sarah Brightman聲勢達到高峰。
融現代於古典

Webber為什麼成功?簡單說,他也是走Gounod的路數,討好中產階級。他一方面模擬法式大歌劇又融入法國古典喜劇與Mozart《費加洛婚禮》橋段,給觀眾看歌劇的「高級感」;另一方面又融合搖滾和美聲,讓恐怖魅影唱最深情的調子,衝突反差完全不輸Gounod《浮士德》。只是這次Webber效法的對象不只有人氣已退的Gounod,更有新世代歌劇霸主Giacomo Puccini。如果你比對魅影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和Puccini歌劇《西部少女》中的男高音詠嘆調<Quello che tacete>,嘿嘿,這大概是模仿過了頭的致敬。為何古典永遠年輕?再聽一次Gounod與Puccini,還有Webber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答案就在那裡。

Performing arts, Entertainment, Performance, Tradition, Dancer, Art, Dance, Artist, Performance art, Costume design, pinterest
《歌劇魅影》裡排演歌劇《漢尼拔》的場景。

焦元溥

國小時因Brahms的《悲劇》序曲而沉醉於古典音樂的魅力,自15歲起於報章雜誌撰述樂評。曾專修於國際關係領域,但無法割捨對音樂的傾心,爾後取得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其作品涵蓋甚廣,從樂曲研究解析、音樂家專訪到國際大賽報導,都能看到他的獨門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