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家庭出身的李明璁,從小生長的環境中並非全然被書籍所圍繞,但對他來說,書本成為了窺探世界樣貌的一扇窗。原來,填補孩子的幻想與知識是不難的,付出的僅僅是去「推開」那扇窗。

也許正因如此,即使有著教授的身分,除了閱讀大量學術書籍之外,李明璁仍然維持著閱讀各類書籍的習慣,散文、詩集、小說、甚至是繪本,都是他閱讀的對象。「文字的吸引力在於它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在不同的作者筆下能看到沉穩內斂的、活潑跳躍的文風;或者閱讀時的體驗,例如使人身歷其境的、超現實的。文字特別的地方是它的突出之處不見得僅限於內容,有時會是語法、甚至文字本身的運用。」李明璁對書本的熱愛,是包容且全面的,文字、語言的無限性,與背後的文化深度,更是他所關注的。

串聯一切的基本單位

對李明璁而言,文字的確有著無限的延展力。「文字就像橋樑」,他說,「也是因為這樣,閱讀這樣原始的媒介,到了今日卻永遠不退流行。閱讀是接合各式活動的基礎,各種的活動都有可能透過書籍串聯起來,透過文字表達出其廣度與經驗與深刻的感受。書是串連聯生活的重要角色,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角落與細節都有書將它們串聯起來。就算創造了多麽便捷的媒體,書,最終還是串聯一切的基本單位。」

閱讀是無所不在的,因為它使我們有意識地讓心靈與身體不同步。

「我們可以身在某一地,透過閱讀,心靈卻彷彿在另一地。閱讀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與情境當中,心情好壞、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時候都可以閱讀。」就像現代的所有人手機不離身,他問,那為什麼書本不可以?

Sitting, Room, Textile, Black hair, pinterest

閱讀的發散與聚焦

電子媒介與書本同樣可以作為閱讀的對象,但李明璁認為二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差異。「手機的閱讀方式是發散的,我們可以透過一個聯結,進入下個聯結,如此不斷地延伸;相對於此,書本則是聚焦的、內縮的,僅只一次也別無其他選擇。」以閱讀一本雜誌為例,「你可以想像雜誌編輯的編排、順序、字體、 紙質、色調等等,都讓我們凝縮在那本雜誌裡面。那是一種完全沉浸於一切美好的過程。」

兩種閱讀的媒介並無優劣之分,他認為現代人能透過網路進行發散式閱讀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但在此同時,現代人卻似乎忘了一種經驗:「如果你有一小時,或只有十五分鐘,靜靜地,沒有辦法往外連結地閱讀一本書或是雜誌,你就可以感覺到所有構成這本雜誌的所有人 從作者編輯到印刷廠的工人,多麼努力地凝縮在這個物質性的媒體與你相遇。這是一個很美好的體驗。如果你的手機可以讓你無所不在地使用,那讀書也可以;如果手機對你來說無處不在,那書也是一樣。」

閱讀的環視

閱讀的對象不見得必須是文字,它可以是一切事物,如同海德格所稱的「環視」,將世界的整體性意義展開。「像是在旅行時專注行走的街道上,注意到招牌字體的構成、店家的擺設等等,這些就像一張張的圖、一頁頁的雜誌,都是可以連結到紙本的閱讀經驗上的。」對他來說,閱讀是無時無刻的。

Boombox, Electronics, Teal, Paper product, Paper, Advertising, Graphic design, Stereophonic sound, Portable media player, Cassette deck, pinterest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李明璁的旅遊方式很簡約:不做任何規劃、不去任何景點。旅遊對他來說就是散步,在台北生活的他,最重要的活動也是散步。作者描寫了散步過程中,從身體的感覺與運動一路發展到心理的變化,也談到走路對哲學家或創作者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說沒有靈感時要去走路?為什麼走路對釐清人際關係與社會或是自然環境那麼重要?

《抗命時代的日常》

這本書集結了何式凝在雨傘運動期間寫的一系列紀錄,他不帶評論地用日記體記錄下在那一場長期的大規模運動中,每天與自己、與周遭的人、與香港社會、與世界的,既私密又公開的對話。李明璁認為,一場運動並不只是改變了體制、政治經濟,其實也有部分是改變了參與者本身。在做太陽花運動的研究與訪談的時候,這本書的出版對他來說是一份禮物。

李明璁|推薦書單

  1. 《液態之愛》Zygmunt Bauman
  2. 《風格練習》Raymond Queneau
  3.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Frederic Gros
  4. 《革命青春:高校1968》田方田犬彥
  5. 《抗命時代的日常》何式凝

此內容來源為 youTube,該網站能找到相關內容或更多資訊。
李明璁:書本是窺探世界樣貌的一扇窗
李明璁:書本是窺探世界樣貌的一扇窗 thumnail
Watch onWatch on YouTube

圖/文授權出處: 我在世界閱讀日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