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電影工作者,汲取靈感的來源很多,對魏德聖而言,幾乎每一部電影在發想前,都是因為曾無意間閱讀了一篇文章,或者無意間閱讀了一本書,而被刺激出影像感。他說,「我閱讀文字的時候,頭腦是有畫面的,閱讀時的影像感讓我想要投入。書本有趣的地方不只是文字的魅力而已,插圖、照片,這也都是刺激我轉化成影像創作的來源。」

在魏德聖的影像中,我們可以見到歷史事件的真實與獨特的情感層面,對一位創作者而言,思想是活躍的、概念無時無刻都在疾走。在構思與發想的過程中,閱讀史料大概就像是時光旅行的窗口,打開書本,在層層疊疊的老照片裡翻閱過去年代的浮生若夢。

因此,閱讀史料時看到的老照片,便成為創作時的一爍靈光。「我們拍照時是看著相機鏡頭的,特別是那些古早的照片,也就是說當你看著照片裡的人物,那個人物也正在看著你,那種四目交接的感覺,也會有所刺激。」

People, Youth, Community, Event, Fun, Adaptation, Smile, Conversation, Glasses, pinterest

電影就是書本文字影像化的展現

閱讀似乎是抽象的、影像則是直接的,又如何在其中產生連結?魏德聖認為,一部電影該如何運用影像的魅力,去將書本裡傳達的感覺給呈現出來、如何用對白的轉換,完整地傳遞出作者的文學精神,這就是書本到影像再進化的過程。

他以文學性的故事為例,書本裡將很多的意境描寫得很美,但是這些「感覺」是很難拍出來的。若是史料書籍的話,對電影來說就更難了,因為歷史、文化的記載是片斷、片斷、片斷的連結,但影像不是片面的,必須要用縱軸線去完整地串連出故事。「影像必須包含生活的痕跡、生活的美學在裡面,而不只是文字的美學,這種歷史與人文之間、人文與生活美學之間的轉化、呈現,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文字到影像、從平面到立體,端看的是創作者敏銳的感官。

為過去的真實樣貌賦予全新想像

不論是古典文學、當代文學,魏德聖都不排斥。他認為喜歡的作品沒有區分古典或現代。唯特別的是,在閱讀過去的故事時,不同的文化、人性的衝突會較為劇烈,「對影像創作來說,它的戲劇張力較強,所以我比較喜歡用過去的題材來做呈現。另一個原因則是在製作面上,過去的題材會有一個想像空間,那不是憑空的想像,而是以真實樣貌再賦予想像的結合,這對我來說是有趣的、新鮮的。」

文字的開場構成閱讀,閱讀的感受構成當下

魏德聖認為,一本書要吸引人往下閱讀,「開場」是很重要的。這也是《百年孤寂》一書吸引他的原因。

「看到《百年孤寂》開場的第一段:一位上校背靠在牆上,準備接受處決,一個將死之人,此時他的頭腦裡究竟在想什麼呢?是一片空白?還是緊張害怕?還是擔心未來?沒想到,他回想的竟是童年時和父親一起去找冰塊的下午,這讓我覺得很有畫面,我馬上決定要從頭到尾把書看完,後面也越看越精彩。」

《湯姆歷險記》則是魏德聖覺得最有趣、精彩的故事,除了買書之外,他甚至買了整套卡通給孩子看,希望孩子從簡單的故事去了解不同的時代。

「我們可以去想像那個地方、那個年代、那些鄉下地方孩子的生活,一翻開就會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很奇妙,應邀分享書單的時候,我又把它翻出來重看一次,還是覺得很好看!」也許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初生之犢的勇氣——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不知道自己有多小,所以敢冒險。「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希望在未來想做的事情上,能夠繼續保持這種心情。」

Sitting, White-collar worker, Suit, Photography, Businessperson, Furniture, Formal wear, Photo shoot, pinterest

從書本的投影找到自我的顯像

魏德聖在寫《小導演失業日記》的時候,和他閱讀《梵谷傳》是同一個時期,當時的他正寫完《台灣三部曲》的劇本,因此,《梵谷傳》對他而言是很特別的閱讀經驗。

「雖然我很欣賞梵谷,也很崇拜梵谷,但是我真的不想變成他。看《梵谷傳》時,也是我最失意的時候,所以我用梵谷來安慰自己,告訴自己他比我更慘,他很努力,我也很努力,但我一定得努力讓自己不要變成他。」閱讀所帶來的自我投射與反思,在艱辛時刻與他交互拉扯、虐待,卻也帶領他度過低潮,也許,這正是閱讀的力量。

魏德聖|推薦書單

  1. 《梵谷傳》
  2. 《倒風內海》
  3. 《湯姆歷險記》
  4. 《百年孤寂》
  5. 《小導演失業日記》

圖/文授權出處: 我在世界閱讀日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