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廷鋒

去旅行時,我們總會觀察到香港少見甚至沒有的物件。例如去日本時,抬頭總會見到縱橫交錯的電線,低頭又會見到不同圖案的水渠蓋。尋找與居住環境不同的物件,可能就是去旅行其中一個意義。如果我們重新觀察一次每天都會走的路,又會不會有新發現呢?

《路上觀察學入門》的三位編者,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和南伸坊在1986年創立了路上觀察學會,在街上尋找他們所稱的「湯馬森」。

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各種社運完結後遺下被破壞的城市面貌,「湯馬森」就是重建後餘下的無用建築殘骸,例如是沒有樓梯的天橋,或被稱為「湯馬森一號」的「純粹樓梯」──一條不連接任何地方,純粹讓人上下移動的樓梯。他們認為現在太多被刻意製造出來,只注重實用性的物件,所以期望找出脫離原本狀態的物件。除了「湯馬森」之外,女高中生的校服和街上的狗糞等等也可以是觀察對像。被問到路上觀察有甚麼用處,南伸坊認為,「如果非要講出用處,就會變得沒趣。」

路上觀察儼如人類學的田野考察,設定調查區域的路線,帶備各種工具勘查街道,仔細記錄後寫成報告。路上觀察並沒有特別的技巧,其有趣的地方在於認真地以科學的方法,調查一般人認為無觀察價值的事物。

有意圖地觀察街道時,觀察者彷彿置身於博物館,街道上的物件變成博物館的珍藏。但不同於館藏,街道上的物件旁邊並沒有文字說明,所以,觀察者的五感會變得比平常敏銳以了解物件的特質。觀察者未必找到「湯馬森」,但可能會發現在工廠大廈外牆伸出來的街燈,或者避不到雨的避雨亭等等。原來,每件物件都好像有自己的故事。

Lane, Road, Asphalt, Street, Transport, Mode of transport, Vehicle, Road surface, Thoroughfare, Infrastructure, pinterest

其中一個作者鈴木剛建議,先從自己熟悉的區域開始觀察,因為其空間充滿「理所當然」的氣氛。一旦改以質疑的角度去觀察,埋藏其中的「湯馬森」就會出現。當我由家附近的唐樓開始時尋找「湯馬森」時,發現那些唐樓已經不是我想像的唐樓。翻新後唐樓換上新的鐵閘,外牆也沒有晾衫竹的位置。昔日的痕迹被抹去,換上實用的物件,想找出「湯馬森」實在不容易。那些只有住宅、天橋、商場和地鐵站的新市鎮更加難以找到「湯馬森」了。

閱畢這書後,我想起居港廿多年的攝影師Michael Wolf,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及觀察力,透過鏡頭重新詮釋街上看似見慣不怪的事物。看他的攝影集,就像看另一個香港。路上觀察並不是鑑賞藝術品,反而是提供一個新角度去觀察舊有而且尋常的物件。赤瀨川等人推舉路上觀察學,除了因為有趣之外,我想,是讓人保持觀看事物的新鮮感吧。

原文出處:微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