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未來 提問當代

猶記兩年前「台灣國際藝術節」法國編舞家Christian Rizzo帶來《依據真實》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以及去年10月臺中國家歌劇院巨人系列《伊恩症候群》le syndrome ian的震撼與反思。

這回臺中歌劇院總監王文儀看準Rizzo從思考、研究到創造的縝密過程與驚人執行力,特邀Rizzo擔任「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NTT-TIFA)共同策展人,以「連結-CONNECTION」為題,「科技」為軸,策畫10檔跨越學科,顛覆了人類對速度、距離、虛實等物理性的感知、並放眼未來、提問當代的劇場演出,還規畫多場藝術家講座、創造力工作坊等,「可能會讓觀眾有點忙碌。」王文儀笑說。

Blue, Head, Organism, Line, Footwear, Headgear, Font, Ear, Cap, pinterest
台中國家歌劇院
TIFA主視覺

以「連結」分享對今日世界的觀點與疑問

來自7國10檔節目,可區分為四大特色。

特色1:如大地之母的經典,展現溺愛與包容

Rizzo邀來有美國後現代舞蹈開拓者之譽的Lucinda Childs與音樂傳奇大師Philip Glass、當代視覺藝術家Sol LeWitt共同創作《舞》Dance,並透過舞台影像重現近40年前的創作者影像,呈現過去與現在的連結,帶出跨越世紀經典節目深刻意涵。

Photograph, Black-and-white, Standing, Fashion, Performing arts, Performance art, Performanc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Dance, Photography, pinterest
©Nathaniel Tileston
《舞》
Human, Portrait, Cheek, Eye, Portrait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Flash photography, Adaptation, Wrinkle, Smile, pinterest
©MarÍa Cristina Moreno
音樂傳奇大師Philip Glass

特色2:最巨大而震撼的告白,天真爛漫

對喜愛電影的人來說,對於曾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泰國名導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一定不陌生,這回帶來首部劇場創作《熱室》Fever Room是延伸自他一貫的迷幻電影情節,營造出虛實交錯的立體夢境。而《手足舞蹈音樂會》Dance Concert則試圖以最早的電子樂器——無須碰觸樂器就能演奏的特雷門琴進化版,來探索空間與聲波和舞動肢體間的關係。

Light, Sky, Line,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Darkness,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Space, Night, pinterest
©Kick the Machine Films
《熱室》

特色3:冒險家突破穿越最危險的邊緣,細膩與無懼

比利時當紅跨領域藝術家——Kris Verdonck的《I/II/III/IIII》,將舞者如懸絲傀儡吊掛空中,模擬機器樣態,透過幾乎無法察覺的細微變化,呈現令人驚豔的機械天鵝之歌。而來自法國的跨域藝術家Vincent Dupont的《立體.境》Stéréoscopia,則將劇場化身為現成實驗室,挑戰科技的精準與人類感性辯證。

Light, Photography, Stock photography, Performance art, Dance, Flash photography, Darkness, Performing arts, Performance, Space, pinterest
©Marc Domage
《立體境》

法國鬼才編舞家Christian Rizzo《趨近黑暗》ad noctum,與臺灣影像藝術家江元皓合作,結合物件、燈光、聲音與肢體,挑戰視覺與肢體動感的錯綜複雜關係。

Performance, Light, Standing, Fashion, Performing arts, Performance art, Design, Stage, Human body, Darkness, pinterest
©Marc Coudrais
《趨近黑暗》

而熟悉網路世代、來自法國的策略1號劇團,則透過作品《這我可從沒做過》I've Never Done This Before來觀察YouTube上各種怪異走紅的影片,討論「有圖有真相」的真實性。

Performance, Electric blue, Technology, Performing arts, pinterest
©Florian Leduc
《這我可從沒做過》

特色4:後人類時代的路徑與渴望

以運算程式與生物感官的組合與衝擊的《黃金E空間》e/ma,是法國失重舞團藝術總監Maria Donata D'Urso),及多媒體藝術家Wolf Ka在日本駐村創作期間,受到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空間概念影響的發想之作。

Light, Lighting, Performance, Leg, Arm, Performance art, Photography, Hand, Dance, Flash photography, pinterest
©Benoîte Fanton
《黃金E空間》

被法國媒體讚譽為「潛力無窮」並曾多次來臺的日本跨域編舞家梅田宏明,則從長期研究的身體計畫中延伸新作《勾勒》contour。

Shadow,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Silhouette, Choreography, pinterest
©Somatic Field Project
《勾勒》

獲美國舞蹈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受矚目25位舞蹈工作者」之一的黃翊,仔細研究機器手臂「庫卡」的程式編寫方式,打造出人類與機器人詩意共舞的《黃翊與庫卡》。這齣榮獲臺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表演獎首獎的舞作,將首次介紹給臺中的觀眾。

今年的藝術節也首度「開放全球徵件」,吸引全球28國,海內外147件作品,經過三階段逐一篩選後,從中挑選有趣又前衛的藝術作品,藉由正在發展中的藝術形式,讓人重新思考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培養出未來觀。

「對歌劇院來說,如此高質量策畫與大規模網羅全球10個作品,是一次分量十足的全球性當代舞蹈田野調查。」王文儀表示,赫佐深信「連結,為了分享我們對今日世界的觀點與疑問。」透過作品,國內外的藝術家與觀眾連結,共同提出疑問,也許沒有答案,但思考便足以激起邁向下一步的動力。

關鍵不在科技,而是創造力

既然提問與思考是目的,那麼科技與劇場的結合自然不是為了炫技,而是透過結合基礎科技、跨學科實驗,展現藝術家背後的思考與創意效果。王文儀以阿比查邦的《熱室》為例子,「最後那蔓延整場、震攝無比的光,許多人都以為是雷射效果,但其實導演只是以投影燈的煙霧作為介質而產生的效果。技術非常簡單,意涵卻無限深遠。」

又如《手足舞蹈音樂會》以看似簡單的進化版特雷門琴來測試人與人之間的磁場與距離,背後卻深刻點出人與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場看似新新人類科技的盛宴重點不在科技,而在於創造力。」也就是回到「人」的身上。

王文儀說,在劇場中透過創意所運用的科技,可能是撼動感知、搖晃現實,在在指向對當代與真實的提問,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期望透過一連串的腦力激盪與感官震撼,突破現今臺灣表演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窠臼。

透過提問 提升臺灣創意與執行力

作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坦言2018 NTT-TIFA其實還有另一企圖──提升臺灣普遍的原創能力。

「我們可透過這些作品,看到藝術家們只是天真地問了一些問題,卻以驚人的創意與執行力探索下去。」因此,2018NTT-TIFA除了是一場豐盛的藝術饗宴,更希望藉此為臺灣產業打開一扇思考之窗,刺激產業相關人士練習創意與實踐的可能。為此,在藝術節規畫上,還特別針對科技產業圈、藝術圈甚至科技、科學專業人士,開設「創造力工作坊」,在來自全世界藝術家的陪同下,進行有趣的創造力之旅。

「這是一場給未來人、新新人、好奇觀眾所準備的創意盛宴。」王文儀說,想品嘗藝術的多重滋味,就相約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