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Kfvjqn鑼是一種打擊樂器,於古代多使用於儀式和戰爭,隨著各地交流日盛,應用也開始轉變,集會競賽、節慶舞獅時,常會鳴大鑼助興以吸引眾人目光,由於音調渾厚、餘音綿長,也被運用於戲曲藝術中,如南北管、歌仔戲、京劇及崑曲的伴奏,鑼都是重要的樂器之一。

製鑼一甲子 林午鐵工廠

台灣的銅鑼歷史,與宜蘭的製鑼老字號──林午鐵工廠息息相關,早期的鑼大多以鐵為主要材質,但音質不夠理想,創始人林午經過無數次摸索後,改以銅製鑼,不僅在廟會陣頭時一鳴驚人,銅鑼「長、遠、沉、穩」的音質也從此大放異彩。

14歲便隨父親學習製鑼的林烈旗說明,目前的鑼多以銅片製成圓盤狀,中央突起處為「鑼臍」、平坦弧面為「鑼面」,而連接鑼面的扇形銅片則稱為「鑼邊」,銅片須經過反覆敲打,音質才會渾厚,最後經由焊接和調音後,才算大功告成。

Automotive wheel system, Wheel, Auto part, Artisan, Art, pinterest
黃基峰
林烈旗與兒子將長方形的銅板敲打成具有弧度的鑼邊,讓它內寬外小,與鑼面焊接後才會產生共鳴。

除了屢屢製作出破紀錄的全台第一大鑼,林烈旗也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優人神鼓等客製銅鑼,更在米蘭家具設計展中與台灣設計師合作《鑼鐘》,將原本使用於節慶活動的銅鑼推向世界舞台。民眾來到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的林午鐵工廠,可以體驗製作小銅鑼吊飾,還能嘗試以16音階的定音鑼,敲出喜歡的曲目,在綿延的鑼聲中,感受千錘百鍊的工匠精神。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三段310號

推廣戲曲與技藝傳承 台灣戲劇館

林午鐵工廠所製作的銅鑼,不僅在藝術表演中嶄露頭角,更被不少單位列為典藏品,於台灣戲劇館的第一展覽室中,就展出林烈旗於蘭陽百工競秀活動中所製作,直徑5尺寬、重達96公斤的大鑼。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operty, Sky, Commercial building, Facade, Real estate, Metropolitan area, City, House, pinterest
黃基峰
台灣戲劇館是首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致力保存台灣的無形文化資產。

台灣戲劇館蒐羅北管戲曲、布袋戲、傀儡戲及歌仔戲的各項文物資料,尤其宜蘭是歌仔戲的起源地,肇始於清末民初間,以民間小調為基礎,在融合北管、京劇等不同劇種的音樂、劇目後,形成以閩南語演出的歌仔戲文化。館方並舉辦週末劇場,進行歌仔戲短戲表演及唱腔、身段教學,傳承歌仔戲技藝不遺餘力。

Ceiling, Retail, Light fixture, Decoration, Display case, Costume, Display window, Kimono, Boutique, Ceiling fixture, pinterest
黃基峰
國寶級歌仔戲大師廖瓊枝被譽為「台灣第一苦旦」,曾獲國家文藝獎,並投入歌仔戲傳承,台灣戲劇館亦設有專區介紹。

鑼作為戲曲藝術中的代表性樂器,使用範圍極為廣泛,種類相異的戲曲所需的鑼音也各不相同。此外,早期廟會拚陣頭時,大鑼聲音是否震撼嘹亮,則關係著表演團體的獎金與面子問題,因此大鑼的聲勢舉足輕重,也正是林午銅鑼名聲響亮全台的重要關鍵。

地址: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面山媽祖廟 昭應宮

宜蘭廟宇若須添購銅鑼,林午鐵工廠往往是第一首選,距離工廠約10分鐘路程的昭應宮也不例外。於過年或媽祖誕辰時,林烈旗都會來此燒香拜拜,他回憶說:「以前熱鬧的時候,廟前廣場會有歌仔戲表演或是廟會活動,晚上廟口還有賣紅糟魷魚的小吃,附近也有夜市,只可惜現在都搬走或收掉了。」

昭應宮,建於清嘉慶13年,主祀媽祖,距今已逾二百年歷史,初建時,朝東面向大海,道光年間遷址後,因地理師占卜改西向能增進文運,當地士子必「科甲聯登」,因此昭應宮成為台灣罕見、坐東朝西的面山媽祖廟,而隨後楊士芳、李望洋等人也相繼進士、舉人及第,文風大盛。

Chinese architecture, Landmark, Place of worship, Architecture, Temple, Shrine, Building, Sky, Temple, Leisure, pinterest
黃基峰
昔日於昭應宮前常可見廟會活動或小吃攤,如今隨著時代演進已不復見。

由於昭應宮在二戰時曾遭轟炸,並歷經數次重建,樣貌格局已較之前不同,較特殊的是,後殿二樓供奉開發宜蘭有功的3位清代官吏木雕像,分別為臺灣府知府楊廷理及兩位通判翟淦、陳蒸,俗稱「三大老」,以紀念他們對蘭陽的貢獻。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06號

►►欲瀏覽更多內容,請見《TLife》8月號,或歡迎免費下載TLife APP:https://goo.gl/Kfvj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