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得先萬分感謝美國版《Harper's BAZAAR》Madonna專訪的產生,才有機會讓我意識到竟渾然不知地已成為書的負心漢。

那是當我在製作二月號雜誌,封面人物Madonna在採訪中被問及近期閱讀那些書籍時,她回答:「現在同時在讀的有好幾本,但我時常背著一本書偷看另一本……我是書籍界的負心漢。」

我看到這段話時,腦門像是被鐵鎚重重的一擊,心中不禁大叫:「天啊,我也是!」

閱讀的耐性,因為「忙」而被關禁閉了

回想過去一年多來,因為BAZAAR的重新定位與轉型,我試圖在平面、數位甚至是社群媒體間尋求有效攻略;於是,不斷在各個國內外訊息平台中填充最快速的知識變成了我的心頭好,耗費在手機上的時間當然也呈現倍數的增加。

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會習慣定期到書店抱著一堆書去結帳,每一本書都是因為有著不同觀點與知識,吸引著我一一把它們帶回家。至於帶回家之後何時打開來看,看多少,看多久就成為另一個實踐性的問題了。

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常常買了書之後,總是隔了大半個月,甚至更久到一個月後才打開來看。

不過最糟糕的是我打開書之後的行為:在我深度反省後發現,面對新書時的前五天閱讀速度與習慣的養成對我而言極為重要。

這期間若一旦中斷,即使書每天擺在我的床頭,還是常引不起我的興趣再向下翻。就這樣,我的床頭總是躺滿一群被我打入冷宮的書,它們歪七扭八地被闔著、摺著、翻一半倒蓋的樣子錯落在一旁。

這樣對待書的我,在一年多以前從沒出現過,為何我會不自覺地成了書的負心漢呢?編輯告訴我,應該是太忙讓我失去專注力,並且太習慣網路文章的快速獲取內容,而失去看完全書以得到全結構知識的耐性。

想想確實如此,看一本書是需要耐性的,需要靜心跟隨筆者的步伐與邏輯思維一同向前,才能進入書中最後的桃花源。

Standing, Dress, Formal wear, Fashion, Vintage clothing, Retro style, Black-and-white, Gesture, Little black dress, Suit, pinterest

重新養回閱讀的節奏

在手機運用如此便利的時代,你應該也跟我一樣在手機上滑呀滑的,感覺就能掌握很多國家大事甚至是世界趨勢。

但是我發現,當我看得越多,心靈卻不見得感到平靜,或是能讓腦袋瓜填充創意能量;相反的是,更多隱形的焦慮被注入在潛意識中。

原來,我們吸收到的都是片面型態的內容,它們不見得是錯誤的,卻未帶領我們看透全盤的故事或歷史事件的樣貌,或是一個全套性的邏輯。

這似乎也印證著在第一集《BAZAAR Salon》在「閱讀的文藝復興」主題中,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所說的:

「閱讀不是文學教育,而是一種思想教育。閱讀能培養思考,但是思考需要的是耐性。」

閱讀,其實也需要耐性。

我想起了多次在國外出差與旅行的經驗,不論在巴黎或倫敦地鐵上,我總能在車廂內看到不只一個人拿著實體書或電子書在閱讀;反觀在台北的捷運中,在我多次的觀察經驗裡,常常一整個車廂低頭的都是為手機的臉書、追劇或玩遊戲而來,沒人真的拿著一本書在看(喔,學生的學校課本不包含在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也曾指出,國民閱讀水準的高低深刻影響國家經濟表現和社會發展,閱讀能力愈高的國家,國民所得越高,其國家競爭力也愈高。

終於,在近一個月認真的讀了一本書之後,我重新找回一種閱讀的節奏,一種不同於看著各類網路文章的咀嚼與沉澱;你或許不相信,我的確在此期間想出了一個有趣的點子,期望能在未來進行。

或許,就是因為完整的閱讀,讓我的腦袋的思考力重整吧!你也想試試嗎?不妨就先從一本你感興趣的書本,開始屬於你的閱讀計畫,它可以是繪本,可以是漫畫,也可以是一本言情小說,更可以是經濟學理論,只要你能好好的讀完,別變成書籍的負心漢就好!

Glasses, Room, Table, Furniture, Hand, House, Paper,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