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是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獨立影展,今年已邁入了第二十五週年。女性影展從最初因經費不足、來源不穩定,只能在小戲院及咖啡廳放映電影,一路走來原則明確、堅持品質,以良好的口碑累積了一群忠實支持的觀眾,如今已能登上較大型的戲院,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多元面向

女影的策展人羅珮嘉曾說:

「女性影展沒那麼偉大!不可能看了電影,社會就能改變、原本悲慘的生活就被拯救。但這些生命靈魂正在被消耗的人,我常常會想如果她們能來看一部電影,如果能增加一點點力量那就夠了。」

Fork, Cutlery, Tableware, Spoon, Design, Font, Black-and-white, Graphic design, Linens, Plate, pinteres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Women Make Waves//Facebook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5週年。

女性影展的選片極具前瞻性與先鋒性,多年來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索性別議題的同時,也觀察到歷年女性意識的進步和變遷。電影裡的人物千萬種風貌,而每個人心裡也具有多重面向的自我,女影多年來帶給觀眾不變的啟示便是:

唯有充分發揮溫柔、強韌、包容的特質,才能在各個向度間保持微妙平衡,活出自我的風采。

逆境中成長

然而,女影特立獨行的鋒芒也時常引來負面聲浪,而這些批評中,竟有許多是來自各年齡層的女性。這些女性仍堅守著「三從四德」的傳統觀念,因此指責女影放映的電影會散播不良思想。同時,也有不少新移民女性表示自己並不想獨立,只想依賴丈夫供養。講述同性戀者、跨性別者等題材較前衛的電影,到了鄉下放映更是引來強烈的反彈和撻伐。

但影展的作用逐漸發酵,

部分曾經攻擊女影的人,在經過幾年跟著影展觀賞不同作品後,開始理解電影想要傳達的理念,更樂於和影展人員分享他們的生命經歷。

 pinterest
Facebook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Women Make Waves。

例如,有些婦女一直以為丈夫打自己是理所當然的,看了相關電影後才知道那叫性別暴力,並開始懂得保護自己。更有一次,一位觀眾在看了一部敘述變性人心路歷程的電影後淚流滿面,表示自己終於理解變性成女兒身的兒子的心情,並透過女影協助,找到十年沒有聯絡的孩子。

今年八月驟然離世的盧凱彤,去年恰好是女影大使。盧凱彤當時不僅沒有因為微薄的待遇而怠慢了女影的宣傳工作,反而主動要求更多的任務。

Clothing, Red, T-shirt, Sleeve, Happy, pinteres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Women Make Waves//Facebook
2017年女影大使盧凱彤。

面對媒體和專訪,她能像個專業影評人一樣侃侃而談,分享許多對影片和生命的看法。因此,盧凱彤的離去,對女影而言不啻為一個沈痛的打擊,但也期待能化悲戚為力量,帶著蓄積二十多年的能量以及觀眾給予的支持、回饋,在今年秋天呈現出更精彩的影展!

必看片單

女性影展每年都將選錄的電影分成數個單元。而今年女影首推的單元:

『經典修復:回視 1960-80s 女性主義電影』

放的九部電影都是60-80年代的舊作,光是在研究、修復上據說就花上將近半年之久。每部電影之間互通脈絡,拆開來看是獨立的個體,綜合起來又是一組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的小小縮影。經典電影的重現意義便是利用影像穿越時空,讓觀眾可以身歷其境,體會不同世代的文化。然而,舊作新播的目的不止於此。

在不同的時代坐標上,這些電影將被影評人、創作者重新定位,而觀眾也將重新尋找答案,內化出與舊時代不一樣的心得回饋!

以下為你精選本單元的三部電影:

《無法無家 Vagabond》

 pinteres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Women Make Waves Taiwan//Facebook
2018女性影展開幕片《無法無家》。

今年度的開幕片《無法無家》是法國電影新浪潮教母安妮.華達(Agnes Varda)的經典之作。這部作品於1985年榮獲威尼斯金獅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以及法國凱薩獎最佳女主角等多項殊榮。本片法文片名”Sans toit ni loi”直譯為中文就是「沒有屋頂也沒有法則」。電影開場從小鎮居民發現一具無名女屍開始,以仿紀錄片的手法,倒敘這位女子接觸過的人、到過的地方,一步一步建構出她生前流浪的足跡。本片堪稱導演最尖銳也最重要的作品,全片圍繞著「為甚麼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會選擇過著流浪生活?」的疑問,進而引出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一個人(尤其女人)有沒有拋棄一切的自由?」

《女伶們 The Girls》

Photograph, Monochrome, Black-and-white, Snapshot, Monochrome photography, Photography, Event, Style, Team, Crowd, pinteres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女伶們》劇照。

瑞典女導演梅.柴特琳(Mai Zetterling),最初以演員的身份踏入電影圈,曾出演名導柏格曼首部編劇之作《折磨》,後成功從一個男性導演視角中的女演員轉型成原創性極高的的女性主義導演。在這部片中,柴特琳巧妙運用《利西翠坦》這齣描寫婦女的希臘古典喜劇,對照三個現代婦女對於兩性關係的爭鬥辯論。本片星光熠熠,由柏格曼經典三女星比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哈莉葉.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以及岡紐爾.林德布魯姆(Gunnel Lindblom)主演,更被女性主義作家西蒙波娃譽為最棒的女導演之作。

《我的二十世紀 My Twentieth Century》

Face, Black, Photograph, People, Black-and-white, Head, Child, Nose, Monochrome, Monochrome photography, pinteres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我的二十世紀》劇照。

本片是匈牙利籍女導演伊爾蒂寇.恩伊達(Ildiko Enyedi)於1989年初試啼聲之作。故事講述一對孿生姐妹兒時分道揚鑣後,成為際遇、個性大相徑庭的兩種女子,卻意外同時搭上一班東方快車。導演透過這對雙胞胎的奇遇,點出女性權益、匈牙利國家發展落後科技進程的種種問題。本片魔幻寫實的攝影風格與富含隱喻的鏡頭語言更為導演贏得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暌違18 年後,恩伊達於去年再推出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長片《夢鹿情謎》(On Body and Soul),亦是轟動一時的佳作。

【 第 25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

▎女影官方網站 👉 www.wmw.org.tw/tw/wmwff/index

▎女影官方 LINE 👉 line.me/R/ti/p/%40foa5325c

▎女影電子手冊 👉 bit.ly/WMW_ProgramBrochure

▎10.04 - 10.14 光點華山電影館 / 府中15 / 台北新光影城

詳細購票資訊|www.wmw.org.tw/tw/title/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