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著百年前舊府城的時光場景,「原臺南測候所」矗立在當時台南市區地勢最高的鷲嶺台地上,舉目所及視野廣闊遼遠,它不只是觀測氣候變化的場所,在最初擇定地點建造時,相對於周邊平房建築,高度約12公尺的中央風力塔也是顯而易見最醒目的地標,絕非僅止於遠觀,而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探祕1:舊府城地標風力塔 老一輩稱之為胡椒管
原台南測候所
林韋言
「原臺南測候所」不只中央風力塔顯著,還有著獨特18邊形的建築本體,推測是為了方便氣象觀測人員判別方位而有此設計。

日治時期初期,日本人有感於台灣氣候炎熱又多變化,於是陸續在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建置5個測量氣候據點,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是此批最後竣工的,也是目前唯一被保留下來的測候所,於2003年成為國定古蹟。

由於白色風力塔外觀酷似舊時代裝胡椒罐的白色瓷罐,所以它有一個可愛親切的暱稱,叫做「胡椒管」。沿著建築外圍繞行一圈則發現,建築外觀看似圓形,實際上是一個18邊形的建築體,讓它也有「18角樓」的稱呼。

對於何以是18邊形設計眾說紛紜,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技正陳珮雯解釋,雖然過去遺留下的文獻中並無相關載述,但有一推測是與方位有關,因為一個圓是360度,18邊等於一個邊就是20度,觀測員判斷方位的依據就比較容易也方便了。

原台南測候所
林韋言
外觀宛如白色胡椒管、高度約12公尺的中央風力塔,是顯而易見的醒目地標。
原台南測候所測量儀器
林韋言
風力塔上設有多種測量儀器,此為專門觀測當地日照時數的日射計

探祕2:三層同心圓環環相套 工作室緊密連通

原台南測候所
林韋言
以中央的風力塔為中心,建築以3層同心圓結構而成

除了建築外觀的白色風力塔與18邊形,台南測候所建築物內部是由3層同心圓環環相套構成,為其主要特色之一,由外而內依序為6個互相連通的環形事務空間、環形走道以及中心的風力塔,而6個具有不同功能的房間,分別為觀測作業室、預報室、所長室、通信室、地震室、值班室。

隨著古蹟修復依其功能還原工作事務情境,以前觀測員每3小時就需要進行一次氣象觀測,讀取儀器的數值,經過換算,記錄在觀測簿上。通信室所展示的電報機至關重要,在以前通訊不發達的時代,氣象人員要將觀測到的數據編成氣象電碼,再轉譯成摩斯密碼,將發送接收的資料填入地圖中,完成天氣圖,光是填圖、畫圖就要花上一天的時間。之後再製作地方預報,張貼公告於布告欄上,在日治時期也曾將氣象預報旗,掛在測候所樓頂風力塔上面,向民眾傳遞氣象預報訊息。

原台南測候所古老掛鐘
林韋言
古老掛鐘見證了氣象觀測人員的專業精準態度

來到所長室,最吸睛的莫過於牆上一座日本精工Seiko的前身「精工舍Seikosha」 所製造的壁掛鐘,由於氣象是一個集合眾人之力的工作,全世界的氣象人員都必須依照格林威治時間去做同步觀測,所以時間對氣象人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守則。當年所長每天必須跟台北校正時間,也因此同時肩負報時的任務,「大概每天11點50分左右,所長就會拿著懷錶對好時間,然後到隔壁的消防局瞭望塔敲鐘給民眾報時12點。」

探祕3:鎮管之寶 「震」撼揭祕
威赫式地震儀
林韋言
兩架威赫氏地震儀都於1933年1月設置,以檜木和玻璃隔間,盡可能阻絕外力干擾影響觀測數據。

測候所除了一般氣象觀測,其實還有一件重要任務,就是觀測地震。台南測候所內即有專設的地震室,裡頭有台1933年設置的威赫式地震儀,並且地震儀的地坪台座和建築基礎是分開的,一旦發生地震,儀器不會受建築物搖晃影響,而台座四周和上方也設有以檜木為骨幹的玻璃隔間,只有觀測人員才能進入。

日照、風向、氣壓、雨量,無一不深深影響日常生活,然而氣象儀器往往難以一窺其貌。如今保留下全台現存最早的氣象建築之外,還多了提供民眾參觀的功能,也能從百年來的氣象觀測,對應省思當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課題。


景點資訊

古蹟可於開放時間自由參觀,或參加定時導覽,團體預約導覽請洽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查詢。

想閱讀更多 TLife 網站:立即點閱

【延伸閱讀】

>>一起閱讀作家徐仁修筆下,充滿客家生活情調的新竹芎林

>>10個台中景點精選!「新社櫻花林、秘境抹茶湖」台中戶外景點&質感店家一次推薦

>>一日遊彰化埔鹽 嘗春韭、賞古厝、再求三鐵冠軍帽

>>探訪陶藝家陳美華的故鄉 苗栗苑裡漫步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