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至今34個年頭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藉由此次內部整修之機會,企圖透過戶外參與和遊戲的形式,除去民眾對美術館只限於室內的既定印象,重新塑造美術館的社會功能,實踐「文化大客廳」、「綜合劇場」的角色,決心為大眾開啟一趟「美術館的再想像」之旅。

旅程的第一站以藝術家王文志的大型竹編裝置《庇護所》為開端。到達北美館,映入眼簾的即是《庇護所》於美術館外公共空間的大型展體,其開放、可觸及的方式,將藝術場域從白盒子游移至戶外廣場,同時結合「白晝之夜」活動,透過系列廣場講座、「《庇護所》舊衣募集計畫」等藝術體驗活動,並藉由作品本身即空間的概念,促使美術館與大眾有更多元的互動,不僅延伸了美術館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思辨,也為北美館注入嶄新的想像。

instagramView full post on Instagram

有了與北美館的點滴互動,那麼埋下一顆能乘載回憶的時光膠囊,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三座移動式小攤車輕盈現身於廣場,這是「時光膠囊2.0」版,也是旅程的第二站,

小攤車裝載了美術館過去與現在的書冊、影像、聲音與館員小故事,同時顛覆以機構為主體的記憶書寫,邀請民眾在北美館進入慢板樂章之際,拿起紙筆,拉開時光的裂縫,一筆一畫將那些與北美館的曾經及現在裝進膠囊中,並相約明年夏末,一同開啟這段私密感性的時光旅程。

Ball, Toy, Fun, Bead, Play, Glass, Plastic, Art, pinterest
臺北市立美術館
民眾參與「時光膠囊」體驗計畫。

接著,將於神秘貨櫃中展開的《沙中的房間》,是由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及美國前衛音樂教母Laurie Anderson共同創作的VR體驗作品,觀眾將置身於四面由黑板築起,充滿藍色幻影並象徵「記憶」的虛幻世界裡,透過虛擬的實境體驗,去探索文字、符號、聲音與記憶間的關聯,作為此次旅程的最終章。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BY6qnnqlyn2/?tagged=la... [/instagram]

Tree, Black, Water, Black-and-white, Branch, Monochrome photography, Monochrome, Leaf, Woody plant, Trunk, pinterest
臺北市立美術館
Laurie Anderson與黃心健的《沙中的房間》。

此外,北美館還另推出「藝術不在家」活動,將藝術教室帶進校園,與小小觀眾進行美學對話及啟發;並於美術館戶外開設雕塑親子導覽,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北美館周邊典藏雕塑,在館體休眠之際,廣場再接棒,引領大眾的美感想像在此冬季裡無限續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