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吳華專欄】因疫情延期的第13屆上海雙年展,在2021年跟著紫藤花一起開了!

因疫情之故,許多美術場館已久未開放;不過,越是嚴峻的時刻越需要藝術的療癒。而日前順利開幕的上海雙年展,應是許多藝文雅好人士即使無法親臨看展,也不願錯過任何消息的藝壇要事。

Edit By and Text by Rosy Wu
2021 上海雙年展 美術館pinterest
Rosy Wu

自從威尼雙年展於1895年創辦以來,雙年展是全球化並且令人「習以為常」的展覽形式,他們都是跟國家、城市和美術館有創意文化、經濟和旅遊的綁定關係,會吸引大批國際觀眾,然而新冠疫情打亂所有開幕和旅行計畫,2020和2021年還有幸能揭幕的大展,僅有橫濱、台北、澳洲,以及近期的光州和上海。(筆者在上海只能看上海的內容,其他只能上網欣賞,他們的內容看起來都是國際的,然而觀眾群卻無奈的「很在地」。)

策展新象

instagramView full post on Instagram

過去上海雙年展開幕的日子都在11月,本屆延到隔年、也就是今年4月,對於期盼已久的當地觀眾來說都是非常興奮的。這個開幕活動所投射的信號除了顯示此地疫情穩定,也證明上海當代藝術館對於在「非正常作息」時籌辦雙年展的堅持。

由於此次的主策展人Andrés Jaque 及策展組員具有建築師的背景,因此他們對藝術家的選擇著重於其作品須有突破性且具備扎實的研究底蘊。這次雙年展共有64位藝術家暨組合參與,其中還有33件作品是本次新的委任創作,亦是歷屆最多,所以即便是專業藝術人士來看展都要花上大半天,因為很多作品是全然新作,需要相當的時間反芻。

本屆雙年展主題《水體》,跟上海這座長期是航道樞紐、擁有貿易歷史的大城相生相依。在開幕當天,有幾組作品博得藝術家和藝術業內人士一致的好評。首先是Liam Young的影片裝置《星球城市》。這部影片的動畫色彩已經如電腦遊戲般細膩美麗,它探討如果全球幾億的人類,都住在一座能永續存在、自給自足的城市裡,那麼這城市會是一座國際融合的奇幻烏托邦?還是一片被高度文明摧殘的廢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有的藝術家對未來奇想,有的藝術家則是對過去的人類學追根究底,包括劉窗的作品《聲音是貨幣嗎?》。在中國,比特幣礦工依賴大西南和西北地區的風能和電能,而這裡又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剛好跟比特幣去中心化的觀念吻合,因此,藝術家通過訪談與田野調查,將上溯至商朝的歷史、經濟與人類學聯想交織在一起,建構出宏觀知識的影像作品

形式轉譯

2021 上海雙年展 美術館
Cooking Sections,《逃逸者的蹤跡》,2021。Photo Credit:Rosy Wu

選擇呈現浪漫的視覺卻又能讓人過目不忘的,是藝術組合Cooking Sections。他們做的《逃逸者的蹤跡》,用四頻空拍機呈現貌似愉悅誘人、泛著藍光的水池錄像,其實目標是在探討漁業養殖場所滲往海洋的污染物與流動軌跡,同時通過分析養殖/野生環境中的海鱸魚與鯛魚的生物組織,試圖研究這些物種的逃逸基因

而當代藝術博物館那根165公尺高的標誌性煙囪,這次被藝術家Carlos Casas 用上。他以印尼Krakatoa火山噴發的聲音為數據,在煙囪結構裡,設計出使觀眾能感受到聲波在空間中游動的音效,氤氳出獨特的聲音「景觀」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2021 上海雙年展 美術館
Zadie Xa ; Benito Mayor Vallejo ,《水的語言是鯨魚》,2020~2021 年。Photo credit:Rosy Wu。

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這些大展在疫情未了的年頭,都面臨國際觀眾無法抵達現場的嚴峻考驗。今年在紐約的朋友,十月可能如願能參觀新美術館的三年展,他們聲稱,參展的藝術將全部為新創作。

有些人可能認為,將展覽放上網際網路會是雙年展應急的方案,但是線上觀看無法同時滿足擁有「優良」傳統的「嘉年華式」雙年展開幕與旅遊經濟。如果藝術創作一部分的潮流未來走向NFT,那未來的雙年展更有效向全世界分享的方法是什麼呢?

Watch Next
 
preview for BAZAAR Culture Playlist

藝術設計

羅丹雕塑+莫內、塞尚畫作親臨台灣!「富邦美術館」開幕大展即將展開,「粉樂町」搶先熱鬧暖場!

莫內、塞尚及羅丹真跡大作親臨台灣!「富邦美術館」開幕大展即將展開,「粉樂町」搶先熱鬧暖場!

【power of woman】glimpse of arts邂逅更多生活中的美,重拾生命的熱忱

【Power of Woman】Glimpse of Arts邂逅更多生活中的美,重拾生命的熱忱

帶走一片風景,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10周年「帶一片風景走」壓軸大展

高雅婷 藝術家 清明夢 台新藝術獎 台灣藝術家 女性藝術家

「夢的解析:有時母親,有時自己」藝術家高雅婷以生命經驗出發,編織出對愛的各種理解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