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Film Festival。顧名思義,就是屬於電影的節慶。

影片、影人、影迷三要素,缺一不可。但這些都是看得到的部分。

影片怎麼挑(好的標準在哪裡)?有沒有限制(世界首映、亞洲首映、台灣首映,還是沒差)?如何將這些影片區分單元,用適切的推介讓影迷按圖索驥、各取所需?如果影片選得不好,就無法聚集影迷。影展若沒有影響力,影人出席的意願也會降低。

A Star Is Born Red Carpet Arrivals - 75th Venice Film Festivalpinterest
Maria Moratti/Contigo
細節成大事

記得我第一年做台北電影節,在寒冬酷雪中赴國外拜會,那種失望和驚喜交錯的經驗,以為簡單的反而困難重重,料想比登天還難的大師卻沒費太多功夫。

然而選片只是開頭,就定位後,還有一連串戲院、售票、現場的問題需要克服。

Award Winners Press Conference - 66th Berlina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pinterest
Clemens Bilan

影展不一定要有競賽,但競賽辦給誰參加,卻要想清楚。

很多人都以buffet的心態覺得什麼都有最好,但台灣哪家歐式自助餐比鼎泰豐有名?坎城、柏林、威尼斯之外,你又記得哪個國際競賽的結果?像台北電影節專注於本土創作,金馬獎則聚焦華人和華語電影,當周潤發、張曼玉、梁朝偉的第一座獎都在這裡拿到,侯孝賢、張艾嘉、李安都願意出來當主席,自然舉足輕重。但要怎麼鞏固它的權威與公信?

54th Golden Horse Awards Ceremonypinterest
VCG

台灣大多數的電影獎在各階段評審嚴格到滴水不漏。像金馬獎長達五個月的初複決審程序,幾乎天荒地老。頒獎典禮一個晚上的輝煌,幕後同時有數百人控管不同的角落,老實說,做了九年金馬執行長,我永遠的守備位置就是媒體室,典禮和酒會絕對沒我的座位,而我也只不過是大拼圖裡的一小塊罷了。

有人固守星光大道,分秒必爭;有人要抓頒獎人順稿,以求萬無一失;有人緊盯轉播車,確保導播每個鏡頭對的都是正確的人。

Event, Team, Performance, Music, Stage, Competition, Choir, Concert, Bandleader, Musical ensemble, pinterest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金馬50」那年要在廣告時間把四十多位歷屆帝后請到台上,在幕拉起時「拼」好那一階一階的台座,震撼的感動,可是不斷沙盤推演、近百位工作人員現場同時動員的結果。

突破再進化

沒什麼事情是一蹴可幾,辦影展不能靠運氣。

自從1990年設了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後,把過去各行其事的「金馬獎」(創立於1962年)和「金馬國際影展」(1980年創立)統合在一塊。

最近十年,又先後成立「金馬創投會議」、「金馬電影學院」。前者媒合投資者和優秀的電影企劃,你很難想像在三天內能促成上千場的會談,然後等待當中有緣的合作開花結果。後者精挑細選出色的編導攝影,他們從四方群聚到台灣來接受大師薰陶,然後合作完成兩部影片,不禁好奇誰會先出人頭地。這些都是望向未來的札根工作,急不來但值得。

也不是每個影展都要這麼龐大複雜。有所謂綜合式影展,也有主題式影展,金馬不就另闢一個頗受年輕影迷喜愛的「金馬奇幻影展」嗎?甚至還可以有「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這種特例。

此內容來源為 youTube,該網站能找到相關內容或更多資訊。
金馬55特別企劃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Ingmar Bergman-The Centennial Retrospective│ 預告 Trailer
金馬55特別企劃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Ingmar Bergman-The Centennial Retrospective│ 預告 Trailer thumnail
Watch onWatch on YouTube

我們自己也玩得很樂。其他如紀錄片、女性、動畫、酷兒、親子各類影展,以及地方主導的台北、高雄、桃園等電影節,雖然規模大小與影響力不一,但也稱得上琳瑯滿目。

唯一共通的,應該是要對電影有「信仰」。

這個時代為什麼還需要有影展?以前是求知若渴,只有影展期間才能看到好萊塢與港台之外的影片,所以寧可忍受買票得排一天的試煉。現在觀看媒介這麼多,上映速度這麼快,還有什麼非去影展不可的道理?

Social group, Suit, Formal wear, Team, Tuxedo, Event, White-collar worker, Smile, Management, pinterest
Getty Images

除了先睹為快,不同的視聽感受,應該還是影展特有的儀式氣氛、和其他熱愛電影的人一起為喜歡的影片影人叫好的感動吧!

這麼說來,看影展的人還真有點浪漫。


聞天祥

16歲開始發表電影文字,20歲起為臺灣各大報撰寫影評及專欄,投入影評書寫已30年。而在文字之外,曾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也受邀出任國內外電影獎評審,現為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